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聖索菲亞大教堂

增加 33,28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聖索菲亞大…”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聖索菲亞大教堂<br>Ἁγία Σοφία(希臘語)<br>Sancta Sophia(拉丁語)<br>Ayasofya(土耳其語)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futureview360.com/wp-content/uploads/2019/05/1280px-Hagia_Sophia_Mars_2013.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www.futureview360.com/2019/05/15/hagia-sophia-%E8%81%96%E7%B4%A2%E8%8F%B2%E4%BA%9E%E5%A4%A7%E6%95%99%E5%A0%82/ 圖片來自未來視角] <br>
'''位置'''    [[伊斯坦堡]]<br>

'''國家'''    [[土耳其]]<br>

'''動工日期'''  公元532年<br>

'''動工日期'''  公元532年<br>

'''設計者'''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br>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建築風格'''  教堂</small>
|}
</div>

'''聖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名稱==
索菲亞在希腊语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ref>{{cite book |language = en |author = Robert S. Nelson |title = ''Hagia Sophia, 1850-1950: holy wisdom modern monument'' |date = 2004年 |publisher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 0226571718 |pages = 第80頁 }}</ref>。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稣]]<ref>{{cite book |language = en |author = Steven L. McKenzie、Matt Patrick Graham | title = ''The Hebrew Bible today: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issues'' |date = 1988年 |publisher =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 isbn = 066425652X | pages = 第149頁 }}</ref><ref name="">{{cite book |language = en |author = John Binns |titl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ristian Orthodox churches''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MOA5vfSl3dwC&pg=PA57&dq=%22Its+dedication+to+the+Wisdom+of+God+identified+it+with+Christ%22&lr=#v=onepage&q=%22Its%20dedication%20to%20the%20Wisdom%20of%20God%20identified%20it%20with%20Christ%22&f=false |date = 2002年 |publis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sbn = 0521667380 | pages = 第57頁 }}</ref>。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為耶穌基督。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使徒[[保羅]]對基督的描繪,哥林多前書1: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 猶太人、 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Σοφία)」。

== 歷史 ==

=== 第一代教堂 ===
第一代教堂被稱為「大教堂」([[希臘語]]:Μεγάλη Ἐκκλησία (Megálē Ekklēsíā);[[拉丁語]]:Magna Ecclesia),在360年2月15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時啟用<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Jonathan Bardill | title = ''Brickstamps of Constantinople'' | series = 第1-2卷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isbn = 0199255229 | pages = 第54頁 }}</ref>,大教堂建在正在興建中的帝國皇宮旁。附近的[[伊蓮娜教堂]]在較早時已建成並作為主教座堂,直至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ref name=autogenerated2>{{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Dennis O'Neill | title = ''Passionate Holiness: Marginalized Christian Devotions for Distinctive Peoples''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jl1H9GcetMC&pg=PA53#v=onepage&q=&f=false | date = 2010年 | publisher = Trafford Publishing | isbn = 1426925050 | pages = 第53頁 }}</ref>。這兩所教堂同為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教堂。

[[索克拉蒂斯]](380年-440年)記述了第一代教堂,認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一世]]所建。它被建為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長廊及木制屋頂,還有一個[[天井]]<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W. R. Lethaby、Harold Swainson | title = ''The Church of Sancta Sophia, Constantinople a Study of Byzantine Building''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Kessinger Publishing | isbn = 1417948396 | pages = 第18頁 }}</ref>。它在當時被譽為世上最出色的歷史建築物之一。

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阿麗亞·尤多希亞]](Aelia Eudoxia)發生衝突,因而在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教堂毀於一旦<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Jane Taylor | title = ''Imperial Istanbul: a traveller's guide, includes Iznik, Bursa and Edirne'' | date = 1998年 | publisher = Palgrave Macmillan | isbn = 1860642497 | pages = 第49頁}}</ref>,關於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 第二代教堂 ===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ref>''Brickstamps of Constantinople'',第1-2卷,第55頁</ref>,這個木制屋頂的教堂是由建築師魯弗留斯所建。532年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教堂燒成渣滓<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Edward N. Luttwak | title =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 date = 2009年 | publishe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isbn = 0674035194 | pages = 第115頁 }}</ref>。

第二代教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這些石塊原來是正門的一部分,現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園內。這些石塊是在1935年由A. M. 施奈德對西庭的一次挖掘當中被發現<ref>{{cite journal | language = en | author = W Emerson、RL Van Nice | title = ''Hagia Sophia and the First Minaret Erected after the Conquest of Constantinople'' | journal =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 volume = 54 | issue = 1 | pages = 28-40 | year = 1950 }}</ref>,由於擔心損害現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發掘工作再也沒有開展。

=== 第三代教堂(現存建築) ===
532年2月23日,在第二代教堂被摧毀後的僅僅數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興建第三代截然不同的大教堂<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Fatih Cimok | title = ''Saint Sophia'' | date = 2009年 | publisher = A Turizm Yayinlari | isbn = 9757199451 | pages = 第51頁 }}</ref>,第三代教堂較前兩所更為宏大雄偉。

查士丁尼一世選用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為建築師<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James Allan Stewart Evans、J. A. S. Evans | title = ''The age of Justinian: the circumstances of imperial power'' | date = 2000年 | publisher = Routledge | isbn = 0415237262 | pages = 第217頁 }}</ref>,但安提莫斯在不足一年內逝世。拜占庭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建築》一書裡描述了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狀況。皇帝將帝國各地的物料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阿耳忒彌斯神廟]]的[[古希臘藝術|古希臘圓柱]]<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 title = ''Proceedings of the ACSA annual meeting'' | date = 1986年 | publisher =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 pages = 第150頁 }}</ref>。大石都是來自遠處的採石場,包括[[埃及]]的[[斑岩]]<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Emerson Howland Swift | title = ''Hagia Sophia'' | date = 1940年 | publisher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pages = }}</ref>、[[色萨利|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Gian Pietro Brogiolo、Nancy Gauthier、Neil Christie | title = ''Towns and their territories between late antiquity and the early Middle'' | date = 2000年 | publisher = BRILL | isbn = 9004118691 | pages = 第327頁 }}</ref>、[[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黑石及[[敍利亞]]的黃石<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W. Eugene Kleinbauer、Antony White、Henry Matthews | title = ''Hagia Sophia''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Scala Publishers | isbn = 1857593081 | pages = 第33頁 }}</ref>。超過一萬人參與建造工作<ref name="autogenerated3">{{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Cynthia Stewart | title = ''The Catholic Church: A Brief Popular History'' | date = 2008年 | publisher = Saint Mary's Press | isbn = 0884899675 | pages = 第138頁 }}</ref>,這所新教堂馬上就被認為是重要的建築,展示了建築師的創造力。建築師們採用了[[希羅]]的理論,在廣大的空間之上建造巨大的圓頂<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Will Pryce | title = ''World Architecture: The Masterworks'' | date = 2008年 | publisher = Thames & Hudson | isbn = 0500342482 | pages = 第48頁 }}</ref>。皇帝與牧首梅納斯在537年12月27日一起參與了盛大的落成儀式。教堂內的鑲嵌畫則在[[查斯丁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完成。

553年8月及557年12月的地震使主圓頂及東面的半圓頂破裂,558年5月7日發生的地震使主圓頂徹底倒塌,破壞了[[讀經台]]、祭壇及其華蓋。皇帝馬上下令修復,讓米利都的伊西多爾的姪甥伊西多拉負責修復工作。他使用了較輕巧的物料,又將圓頂提高了6.25公尺(20.5英尺),使教堂的內部高度達到現時的55.6公尺(182英尺)。修復工程在562年完成,使教堂在6世紀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拜占庭詩人[[示默者保羅]](Paul the Silentiary)為教堂的重建創作了一首名為《[[讀畫詩]]》的長詩。562年12月23日,牧首[[君士坦丁堡牧首優迪基烏|優迪基烏]](Eutychius)主持落成儀式<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Robert F. Taft | title = ''The great entrance'' | date = 1975年 | publisher = Pont. Institutum Studiorum Orientalium | pages = 第110頁 }}</ref>。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並且是拜占庭帝王儀式的首要場地,如加冕典禮<ref>''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Southern Europe'',第343頁</ref>。大教堂為作惡者提供庇護,外國遊客對此深受感動。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 (拜占庭)|利奧三世]]頒佈一系列的詔令抵制偶像崇拜<,命令軍隊摧毀一切聖像,迎來了[[毀壞聖像運動]]。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被移除。在[[伊琳娜女皇]]執政時期(797年-802年),聖像崇拜得到短暫的恢復,此後偶像破壞者捲土重來。拜占庭皇帝[[狄奧斐洛]](Theophilus)深受[[伊斯蘭藝術]]影響,而伊斯蘭藝術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他將刻有[[畫押字]]的青銅兩翼門安裝在大教堂的南面入口。

859年的大火對大教堂造成破壞,而869年1月8日的地震使一個半圓頂倒塌,[[巴西尔一世|巴西爾一世]]下令復修。

989年10月25日發生強烈地震,破壞了大教堂的大圓頂,[[巴西爾二世]]委託阿美尼亞建築師、阿尼及阿吉涅大教堂的創造者[[建築師梯利達特|梯利達特]](Trdat)修復圓頂,西面的圓拱及部份大圓頂是他主要的修復部分。大教堂的損毀程度使修復工作持續了六年,大教堂在994年5月13日重開<ref name=autogenerated1>''The companion guide to Istanbul and around the Marmara'',第30頁</ref>。

[[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典儀論]]》(De Ceremoniis)裡記載了帝王及牧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典禮儀式的詳情。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褻瀆。據史學家[[尼基塔斯·蔡尼亞提斯]]所述,大教堂的一些聖物如[[耶稣|耶穌]]墓碑的一塊石頭、[[聖母瑪利亞]]之奶、耶穌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都被轉送到西方,現今可在西方多個博物館內參觀這些聖物<。在[[拉丁帝國]]的佔領下,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了[[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主教座堂。[[君士坦丁堡鮑德溫一世|鮑德溫一世]]於1204年5月16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依照拜占庭傳統加冕為王<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Kenneth Meyer Setton | title =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 date = 1976年 | publisher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 isbn = 0871691140 | pages = 第13頁 }}</ref>。在1204年發動拉丁十字軍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威尼斯公爵|公爵]][[恩里科·丹多洛]]被葬在教堂內,碑文顯示了他的名字,成為了地面裝飾。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向碑文啐唾洩憤。不過,1847年至1849年的復修工程卻令公爵墳墓的真確性遭到質疑,該墳墓更像是一個象徵式墓地以作紀念。

拜占庭人重奪君士坦丁堡後,大教堂已顯得相當破敗,西面的四道扶壁大概就是在這時加建。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教堂東部及北部加建四道扶壁。1344年10月的地震使教堂的圓頂崩裂''Ayasofya'',第41頁,部分建築在1346年5月19日倒塌,教堂在此後關閉。1354年,建築師阿斯特拉及佩拉爾塔負責教堂的修繕工作。
=== 清真寺 ===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當時教堂已相當殘破,多道門窗剝落。多個西方訪客都描述了當時教堂的狀況,包括[[科爾多瓦 (西班牙)|科爾多瓦]]貴族[[佩德羅·塔富爾]](Pedro Tafur)<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Pedro Tafur | title = ''Travels and Adventures'' | date = 1926年 | publisher = Routledge | pages = 第138-148頁 }}</ref>及[[佛罗伦萨|佛羅倫斯]]的[[克里斯托福羅·布隆戴蒙提]](Cristoforo Buondelmonti)<ref>{{cite book | author = G. Gerola | title = ''Le vedute di Costantinopoli di Cristoforo Buondemonti'' | date = 1931年 | pages = 第247-279頁 }}</ref>。[[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清理及將教堂轉換為清真寺。繼任蘇丹[[巴耶濟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樓]]替代他的父親所建的叫拜樓。

在十六世紀,[[蘇萊曼一世 (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在征戰[[匈牙利]]後帶來了兩根巨大的蠟燭,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兩側<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Baron Patrick Balfour Kinross | title = Hagia Sophia | date = 1972年 | publisher = Newsweek | pages = 第107頁 }}</ref>。在[[塞利姆二世]]統治時期,清真寺已顯得老舊,被認為是世上首個地震工程師之一的[[科查·米馬爾·希南]]在清真寺外面加築支撐結構<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I. Mungan | title = ''Hagia Sophia and Mimar Sinan''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Taylor & Francis | isbn = 9058096424 | pages = 第383-384頁 }}</ref>。除了強化歷史悠久的拜占庭建築結構外,希南又在西端加建兩座大型[[叫拜樓]]、蘇丹專用的前座,又於1577年在東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建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

後來,清真寺再加設蘇丹樓座、一個以大理石裝潢的[[敏拜爾]]、一個佈道用的講台及一個供[[穆安津]]使用的[[凉廊]]。

穆拉德三世從[[帕加馬]]運來了兩個古希臘[[漢白玉]]大甕,放置在清真寺正殿兩側<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Baron Patrick Balfour Kinross | title = ''Hagia Sophia'' | date = 1972年 | publisher = Newsweek | pages = 第107頁 }}</ref>。

1739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下令復修清真寺,並加建一所[[伊斯蘭學校]]、一所[[公共廚房]]及一所圖書館,又在1740年加建洗禮用的噴泉,將清真寺建築轉變為[[庫里耶]](建築群)。與此同時,清真寺內再加設一個蘇丹樓座及一個[[米哈拉布]]。

在1847年至1849年間,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對清真寺開展了最為著名的一次復修,在瑞士及意大利籍建築師兄弟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薩蒂的監管下動用八百名工人<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W. Eugene Kleinbauer、Antony White、Henry Matthews | title = ''Hagia Sophia''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Scala Publishers | isbn = 1857593081 | pages = 第106頁 }}</ref>。他們鞏固了圓頂和拱頂、擺正圓柱及改變建築內外的裝潢。上層樓座的鑲嵌畫都被擦掉,古舊的[[吊燈]]被撤換。巨大的圓框雕飾被加掛在圓柱上,刻有[[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本·赫塔卜|歐麥爾]]、[[奧斯曼·本·阿凡|奧斯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里]])及穆罕默德兩位孫兒([[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哈桑]]、[[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海珊]])的名字。1850年,福薩蒂加建一個[[拜占庭復興建築]]風格的長廊,連接清真寺後方的皇室樓閣。一座記時員建築及一所伊斯蘭學校建在清真寺外,叫拜樓也被修正為同一高度。復修完成後,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舉行盛大慶典並重開<ref>''Hagia Sophia''(1972年),第119頁</ref>。

=== 博物館(目前用途) ===
1935年,[[土耳其总统列表|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地毯被移走,覆蓋在鑲嵌畫上的石膏由專家煞費苦心地擦去,地面飾品得以展示。成为博物馆之后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实际上该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镶嵌画艺术品。20世纪40年代中,由美国拜占庭研究会以及敦巴顿橡树园现场委员会(Dumbarton Oaks Field Committee)牵头的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文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博物馆的修復工作并不理想,1993年,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团在其报告中指出,博物馆日久失修,墙上的石膏正在脱落,有些破损的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复,大理石的清理進度也不理想,一些颜料已经被潮湿的空气侵蚀了。同年,博物馆在其穹顶之下搭建起了整修用的脚手架,这一“临时”建筑一直在博物馆内存在着,直到2010年拆除。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亚博物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其百大濒危遗产。如今的阿雅索菲亚博物馆大约每年接待二百五十万外国游客,随着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被重新提上议程。重达160吨的脚手架在同年被拆除。

== 建築 ==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築]]最佳的現存範例,其[[鑲嵌畫]]、大理石柱子及裝飾等內景佈置極具藝術價值。大教堂的富麗堂皇及精美粉飾令查士丁尼也不禁聲稱:「[[所羅門]]!我已經超越了你!」(Νενίκηκά σε Σολομών)<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Shaun Tougher | title = ''The reign of Leo VI (886-912): politics and people'' | date = 1997年 | publisher = BRILL | isbn = 9004108114 | pages = 第123頁 }}</ref>。查士丁尼監督著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造,直至[[塞維亞主教座堂]]完成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保持著最大教堂的地位達一千年之久。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築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第一個傑作。它在建築及禮儀方面的影響深遠並普及至[[正教會]]、[[天主教會]]及[[穆斯林]]世界。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大教堂最大的圓柱高19至20公尺,直徑約1.5公尺,以花崗岩所制,重逾70噸。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個[[科林斯柱式]]拆卸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ref>{{cite web | language = en | publisher = | title = Baalbek keeps its secrets | url = http://www.stoneworld.com/CDA/Archives/950726e9ee5f7010VgnVCM100000f932a8c0____ | author = Pennie Sabel | date = 01-09-2002 | accessdate = 06-04-2010 }}</ref>。与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腊建筑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圣索菲亚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ref>{{cite book | language =中文| author =王其钧| coauthors = | title =永恒的辉煌——外国古代建筑史| url = | date = | location =北京|publisher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d = | isbn =7112076404| pages =91-92}}</ref>

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中央圓頂<ref>''Hagia Sophia''(1952年),第18頁</ref>,圓頂直徑較[[万神庙|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色彩。由於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絕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公尺至30.86公尺之間。

如何在立方体的建筑上放置圆形穹顶,一直是古代建筑学的上的难题。圣索菲亚大教堂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帆拱]],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将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架设在了恢弘的大厅之上<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Fred S. Kleiner、Christin J. Mamiya | title = ''Study guide for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 date = 2004年 | publisher = Thomson/Wadsworth | isbn = 0534640966 | pages = 第331頁 }}</ref>。圓頂的重量通過穹隅,由角落的四條巨型柱子支撐,圓頂看似就在這些柱子的四個大拱形之間浮起。在东西两端各有两个半圆穹顶分散重量,每个半圆穹顶又将其压力进一步分散至三个较小的半圆穹顶上。

室內地面舖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外殼。這些覆蓋物掩飾了柱墩,同時使外觀看起來更加明亮。

=== 外围建筑 ===
在教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這種圓頂層次創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師[[科查·米馬爾·希南|米馬爾·希南]]在建筑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在外面,簡單的灰泥牆突顯了拱頂及圓頂,而外牆的紅黃之色是十九世紀復修時由建築師福薩蒂加上的。

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樓以紅磚建造,而其餘三座叫拜樓則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當中東北方較為狹窄的一座是[[巴耶濟德二世]]所興建的,西方兩座較大的叫拜樓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奧斯曼帝國著名的建築師[[科查·米馬爾·希南|米馬爾·希南]]設計<ref>''Hagia Sophia''(2004年),第88頁</ref>。

==== 大厅 ====
从内厅之中可以通过九扇门前往大厅,中央的三扇大门是帝王專用的帝国大門,大門之上的拜占庭馬賽克描繪了基督和[[良六世|利奧六世]]<ref>''Imperial Istanbul: a traveller's guide, includes Iznik, Bursa and Edirne'',第53頁</ref>。如果穿过帝国大门后径直往里走,便可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大厅。这个方形空间的大小为74.67公尺长,69.80公尺宽,大厅两侧则是用廊柱加以分割的侧厅,廊柱和廊柱之间以券拱相连,侧厅又被一层小廊柱再度划分。这些廊柱增添了大厅的层次感,又在空间上强调了侧厅和大厅之间的联系。抬头仰望还可看见伊斯兰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多块直径7.5米的金字圆牌,这些圆牌上分别刻写着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发以及默罕默德两个孙子的名字。游客还可看见圣索菲亚大教堂著名的大圆顶。

===== 圆顶 =====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頂因其建築師對圓頂的創新想法而使藝術史學家、建築師及工程師產生了興趣。圓頂由[[帆拱]]支撐,這在此前是從未出現的。帆拱可令圓頂得以接駁在下面由柱子組成的方面<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Fred S. Kleiner | title =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 date = 2009年 | publisher = Cengage Learning | isbn = 0495573604 | pages = 第235頁 }}</ref>。帆拱不僅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又可穩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雖然這種設計有助於穩定圓頂及其周邊的牆壁和拱形結構,但是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牆壁卻弱化了整體建築的結構。[[砌磚工人]]使用了更多的[[砂漿]],而不是[[磚]]块,因而牆壁較為弱。如果工人能夠在鋪設另一層磚塊之前先讓砂漿凝固,結構會更為穩固。然而他們直接在建築上面架上圓頂,由於下方的砂漿仍未乾透,圓頂的重量使牆壁向外彎曲。這使得伊西多拉在重建圓頂之前必須先把內壁建好,垂直的牆壁方能支撐新圓頂的重量。圓頂的高度也在重建時作出了调整,伊西多拉把圓頂的高度提升了大約6公尺,使側面的力量減弱,圓頂的重量可以更容易地卸到牆壁上。

圆顶的顶部还书写着一圈阿拉伯书法,整个圆顶共有40个肋组成。圆顶底部每两个肋之间都有一扇窗户,摆设这40個窗戶的方式同样引人注目,这些彩色玻璃窗户所将光线引入大厅各处造成神秘光線的效果,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原本就足够雄伟 的圆顶因此显得更加有趣。這大概是由於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這些獨特的設計使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築物。

===== 大厅摆设及侧厅 =====
在大门两侧的廊柱旁可看到两只大理石淨潔甕,在更靠左的位置还可看见一根名为冒汗柱的神奇廊柱,早在拜占庭时期,人们就对这根廊柱表面所聚集的潮湿水份惊奇不已。如今的人们则可通过触摸这根大理石柱上的凹槽去亲手感觉一下。

同哥特式教堂不同的是,圣索菲大教堂没有什么立体的雕刻装饰。當初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牆身鋪上了大理石厚板还将拱頂的馬賽克作了簡約的設計,在后堂的[[拱肩]]處還可見到[[天使長]][[加百利]]及[[米迦勒]]的鑲嵌畫,[[示默者保羅]]讚頌過一些藝術佈置。樓座的拱肩則以[[割切作法]]來裝潢,以黑色的大理石為底,在其上嵌上珍貴的白色大理石切片,顯示花卉及鳥類的圖案。後來加上了人物鑲嵌畫,它們在[[聖像破壞運動]]時期被摧毀。現存的鑲嵌畫是後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各種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寶物、聖物、精品及畫像逐漸成為了驚人的珍藏。此外,很多人物鑲嵌畫在九世紀後期被添加,包括中央圓頂的基督圖像、[[鼓室]]下方的正教會聖人、先知及[[教會長老]]、與教堂相關的歷史人物,如[[伊格內修斯]]以及樓座[[四福音书|四福音書]]的一些圖像

大厅两侧是以廊柱相隔的侧厅,它们的宽度大约在18.5米上下。大厅右手边的南侧厅内有一间使用精美的[[青铜]]格栅分割开的小室,这就是马哈茂德一世所建造的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由藏书室、阅览室以及连接它们的走廊组成。从侧厅内透过青铜格栅便可看见阅览室内放置的桌椅,打开图书室的门就可以看见对面墙上马哈茂德一世的花押,图书馆墙壁的底部是大理石,上半部分则为[[伊兹尼克]]瓷砖。走廊虽然不大,但是墙壁上却装饰着精美花纹。藏书室则由四根柱子和一个平台分为两部分,它的中间是一只精美的书箱,回头望去,还可在通往走廊的门上看见马哈茂德一世的花押及一首描述图书馆竣工的小诗。

继续前进之后,即可来到后堂。后堂又被三座半圆小穹顶进一步分为三间凹室。在左手边后堂东北角的位置可以看到苏丹楼座,历史上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曾先后建造过多个苏丹楼座,现在的这座建于1847年。它是专为苏丹举行一些不需向社会公开的宗教活动而设计的,同时它还可以保护苏丹免受行刺。其立柱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而护栏上的雕花却是土耳其式的洛可可风格。
后堂南边与苏丹楼座相呼应的位置是木制的敏拜尔,这个台阶是供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的。在敏拜尔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块以彩色大理石装饰的地面。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的肚脐”,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中心,历任苏丹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加冕的。

在大教堂的最东处即为米哈拉布所在的凹室,阳光透过土耳其风格的彩色窗户射入这片半圆形区域。其前面的底部贴着大理石薄片,上半部分有一圈墨绿底色的土耳其瓷砖,瓷砖上用金色的阿拉伯书法撰写着古兰经上摘抄下的语句。伊斯兰建筑师在后堂新建了一个祭台,米哈拉布被布置在祭台上正对着东方麦加的位置。位于米哈拉布之上的则为基督教的镶嵌画以及真主和默罕默德的金字圆牌,后凹室还有狭窄的走廊同两边侧厅连通。

== 鑲嵌畫 ==
多個世紀以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鑲嵌畫]]佈置相當華麗。這些壁畫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穌、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鑲嵌畫。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軍肆意破壞城內重要拜占庭建築的貴重物品,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黃金鑲嵌畫。組織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許多劫掠得來的物品運到[[威尼斯]]。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1453年變為清真寺,由於[[伊斯兰教]]禁止具象的影像<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John Renard | title = ''Seven doors to Islam: spirituality and the religious life of Muslims'' | date = 1996年 | publish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isbn = 0520204174 | pages = 第136頁 }}</ref>,許多鑲嵌畫都被石膏覆蓋。不過這些畫並沒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蓋,一些十七世紀的紀錄反映訪客依然可在教堂內看到基督的圖像。在1847年至1849年間,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薩蒂負責修復聖索菲亞大教堂,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讓他們記錄他在修復期間發現的鑲嵌畫。他們的修復工程不包括維修那些鑲嵌畫,在記錄下這些圖像後,福薩蒂兄弟再將它們覆蓋,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兩個[[熾天使]]鑲嵌畫覆蓋。現今可在教堂看到四個這些圖像,其中兩個被福薩蒂兄弟復原,以替代在當時已不存在的兩個圖像。福薩蒂兄弟以繪制的方式復原破損的鑲嵌畫,有時更將它們重新設計。福薩蒂兄弟留下的記錄成為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毀或部分損毀的鑲嵌畫圖像的原始記錄,這些鑲嵌畫包括位於圓頂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識別的「貧困之門」上的一個,一個以珠寶裝飾外層的[[十字架]]圖像及大量[[天使]]、[[圣人|聖人]]、[[宗主教|牧首]]及教會長老的圖像。缺失的圖像大多位於教堂的兩個鼓室裡<ref>{{cite book | language = en | author = Natalia Teteriatnikov、Dumbarton Oaks | title = ''Mosaics of Hagia Sophia, Istanbul: the Fossati restoration and the work of the Byzantine Institute'' | date = 1998年 | publisher =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 isbn = 0884022641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