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文化宫

增加 3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历史==
195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来到首都[[北京]]参观访问,要给少数民族建一个宫,不但可以作为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还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同胞活动的中心。”1951年10月10日,中央民委(今国家民委的前身)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前身)总理[[周恩来]]请示兴建民族文化宫,政务院批复同意,拟建在东单广场。后来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及国家[[经济]]形势限制,该计划未能列入日程。1954年9月,达赖、班禅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ref>[http://xz.people.com.cn/GB/147280/147281/148421/8920324.html 第一节 达赖、班禅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网,2009-3-6 </ref> 。同年9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达赖和班禅。这是毛泽东首次接见达赖,也是首次同时接见达赖和班禅。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人员向国家民委打电话,询问民族文化宫的建设筹备情况,让国家民委向毛泽东汇报。
1955年,毛泽东接见了[[西藏]]国庆观礼团,在送达赖、班禅回西藏时,毛泽东说:“你们要走了,我也没有什么礼物可送,就送你们八个字:团结、进步、更加发展。作为临别赠言。”班禅说:“毛主席的教导非常重要,我一定牢记在心,认真贯彻。”毛泽东又说:“前年我对国庆观礼团的朋友们说了这个意思,旧话重提,无非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进一步搞好团结,争取进步和发展。”毛泽东还说:“团结了、进步了,也就会发展。”1959年,在设计民族文化宫的大门时,多种方案都不令人满意。后来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提出,在大门上使用“团结进步”四个大字,团结进步了,各[[民族]]便会繁荣发展。
1959年9月23日,民族文化宫即将落成之际,[[郭沫若]]为其题词:“中华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民族宫。团结一心期进步,经营不日庆成功。传奇丰富多文采,创业辛勤冀大同。碧瓦银墙风格美,长安街上万灯红。”
1959年10月6日,民族文化宫落成典礼暨 <ref>[https://new.qq.com/omn/20181103/20181103B097AA.html 老北京人 你还能记得几个50年代北京的10大建筑?],腾讯网 ,2018-11-3 </ref> “十年来民族工作展览”开幕式举行。
1983年,民族文化宫主动放弃国家全额拨款,改成了经费自收自支。19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宫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大量举办商业展览,并对外出租场馆及设施。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建议国家财政扶持民族文化宫恢复原有功能及形象。经中央领导关心,在中编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部]]的支持下,2009年,民族文化宫改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
112,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