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奧斯特利茨戰役

增加 8,93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仑一世|拿…”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国|法國]]軍隊在[[拿破仑一世|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罗斯|俄羅斯]]-[[奥地利|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大國的皇帝:神聖羅馬皇帝及奧皇[[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及一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俄國)|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仑一世|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 背景 ==
1804年的[[欧洲|歐洲]],戰爭烏云密布。自1802年《[[亞眠和約]]》以來,[[英国|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岛|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和[[巴爾幹]]衝突不斷;[[俄罗斯|俄羅斯]]和法國的關係也在惡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朝|波旁王室]]的{{link-en|路易·安托万 (昂吉安公爵)|Louis Antoine, Duke of Enghien|昂吉安公爵}}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羅斯對法國的不滿最終爆發。1805年4月,[[英国首相|英國首相]][[小威廉·皮特|威廉·庇特]]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俄羅斯)|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普雷斯堡和约]]》,英國和俄羅斯結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的[[奧地利帝國]]起初持觀望態度。但1805年3月,已經成為法蘭西[[皇帝]]的[[拿破仑一世|拿破崙·波拿巴]]進一步加冕自己為[[意大利統治者列表|意大利國王]]。此舉激怒了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1805年7月,奧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亚|巴伐利亞]]。1805年8月底,[[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將軍和[[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將軍分率奧地利和俄羅斯大軍,向巴伐利亞的[[烏爾姆]]進逼。拿破崙迅速調遣部隊,在烏爾姆包圍了奧軍,並在庫圖佐夫趕來增援之前,於10月20日迫使馬克將軍投降。庫圖佐夫聞訊倉皇撤退,[[若阿尚·缪拉|繆拉親王]]指揮法軍乘勝追擊,兵不血刃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戰至此,法軍取得了一連串勝利,戰果輝煌。但整個戰局得形勢對於法國來說依然十分嚴峻。[[烏爾姆戰役|烏爾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國皇家海軍]]就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打敗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確保了英國的海上霸權,引起了[[巴黎]]的恐慌。庫圖佐夫擺脫了追擊,和[[弗雷德里希·威廉·馮·巴克斯霍頓]](Friedrich Wilhelm von Buxhoeveden)將軍的增援俄軍以及俄皇奧皇的直屬部隊會合後,兵力超過法軍,隨時可能反撲。法國人此時遠離後方,[[後勤]]供應緊張。[[情報]]部門還帶來了更壞的消息:[[普魯士]]也即將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魯士參戰,法軍將腹背受敵。拿破崙需要迅速殲滅俄奧聯軍,一舉確立胜勢。

== 戰役進程 ==
=== 部署 ===
1805年11月21日,拿破崙率領繆拉、拉納和蘇爾特三個軍進駐奧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奧聯軍引進他親自選定的這個[[戰場]],以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徹底打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此時法軍在奧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而聯軍[[奥洛穆茨]]聚集了85,000名兵力,他相信聯軍會憑優勢兵力發動進攻。為了確保對手上鉤,拿破崙採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談判中故意示弱,接著讓部隊做出準備撤退的假象。最後又走出大膽的一步:主動放棄位於戰場中央的[[战略|戰略]]要地[[普拉欽]]高地,將自己的右翼徹底暴露在聯軍面前。與此同時,波拿道特和達武的兩個軍正在火速趕來增援。他們一旦到達,法軍總兵力將達到73,000人,足以和聯軍匹敵。對此重要消息,聯軍卻一無所知。

12月1日,拿破崙做出了最後的部署。左翼由拉納的第五軍(13,000人)鎮守北面的[[桑頓山]],繆拉親王的5600名[[骑兵|騎兵]]預備軍在後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軍也將在這一線發起攻擊。南方的[[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是拿破崙故意暴露出來的右翼,吸引聯軍進攻。這一側僅由蘇爾特軍的一個師(12,000人,師長[[克洛德·列格朗]]少將)駐守。達武的第三軍將在第二天凌晨抵達增援。蘇爾特軍餘下的兩個師([[多米尼克·旺達姆]]師和[[路易·樊尚·勒布隆·德·聖海拉爾]]師)則潛伏在戰場中央,一旦聯軍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舉攻下普拉欽高地,切斷聯軍兩翼的聯繫。

與此同時,聯軍總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庫圖佐夫主張繼續撤退以拖垮勞師遠征的法軍,但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和急於復仇的奧地利將軍們被拿破崙的誘敵之計所迷惑,認為這是打敗拿破崙的天賜良機。儘管名義上庫圖佐夫是全軍總指揮,但實際的決定權在亞歷山大手中。最後,由奧地利的[[洛維特]]將軍制定的聯軍作戰計劃正中拿破崙下懷:巴格拉季昂指揮右翼前鋒部隊進攻桑頓山,牽制法軍。利希頓斯坦因的第五縱隊則負責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聯軍主攻方向在南線,左翼前鋒部隊和四個縱隊在巴克斯霍頓的指揮下,將攻占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打垮法軍的右翼,然後向北全面-{}-包抄。

=== 南線和北線 ===
12月2日凌晨6點,聯軍在瀰漫的大霧中開始移動。激戰首先在南線爆發,基恩米亞率領5,000奧軍組成的左翼前鋒部隊進攻塔爾尼茲村,被法軍擊退。8點,多克托洛夫第一縱隊的14,000俄軍趕到,以優勢兵力攻下了塔爾尼茲村。聯軍在塔爾尼茲村還未及站穩腳跟,達武已經率軍趕到並立即發起反擊,奪回塔爾尼茲村。隨後,聯軍乘混亂又發動了一次反擊,再次攻下塔爾尼茲村。

對塔爾尼茲村的進攻開始後不久,聯軍第二縱隊(俄軍12,000人)和第三縱隊(俄軍10,000人)也先後投入進攻。戰況激烈,俄軍首先攻下後不久,敗退下來的法軍立即重整部隊,發動反擊奪回。俄軍再次攻下後,達武軍的[[路易·弗里昂]]師趕到,又將俄國人趕出。此后索科爾尼茲村反復易手,但聯軍始終無法將其徹底佔據。

在北線,巴格拉季昂指揮的右翼前鋒部隊由13,000名俄軍組成,利希頓斯坦因的4,600名奧地利騎兵在他的側翼。他們負責進攻拉納把守的桑頓山。聯軍發動了數次猛攻,但在法國[[步兵]]丶騎兵和[[砲兵]]的協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點30分,拉納和繆拉發動反擊,一舉將聯軍趕出北方戰場。

=== 聯軍的潰敗 ===
下午2點,重整後的聖海拉爾師兵分兩路,從普拉欽高地南面開下。一路前往索科爾尼茲村,會同達武發起反擊;一路切斷南線聯軍的歸路。南線聯軍很快就被這最後的一擊打垮,各支部隊紛紛奪路而逃。混亂中,亞歷山大甚至丟掉了他的參謀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亞歷山大最後被俄軍在一個小村落中找到。擋在聯軍撤退線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錢湖]]。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士兵試圖從結冰的湖面逃離。但此時普拉欽高地上的大砲已經架好。砲彈呼嘯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數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聯軍士兵則只能在湖邊等待被俘。

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6,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砲,45面[[團旗]]。法軍傷亡8,500人,損失1面[[團旗]]。

1805年12月4日,弗朗茨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5日(也就是戰後的第四天),<ref>《圖說兵器戰爭史》,作者/陳仲丹,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4年4月,ISBN 962-04-2348-8</ref>原本來宣戰的[[外交使節]]見到拿破崙,反而祝賀勝利並表示普魯士願意和法國結盟。拿破崙語帶嘲諷的說:「命運女神把你祝賀的對象改變了。」

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约|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