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
次編輯
變更
鄱阳湖
,無編輯摘要
名片图:鄱阳湖星子县境内落星墩附近湖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鄱阳湖历史演变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在中生代,受 [[ 燕山 ]] 运动的影响,这里下陷成为盆地,盆地范围广及今 [[ 江西 ]] 北部、湖北黄梅地区和安徽宿松、望江一带。至1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时,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而盆地内则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此后由于冰后期的海侵,整个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并成为长江的宽阔河段。((尚书·禹贡》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北湖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安徽境内的大官湖和泊湖。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隋时因湖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入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象葫芦,而象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
折叠编辑本段位置境域
鄱阳湖位置及境域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湖体分属江西省的 [[ 九江 ]] 市 [[ 庐山 ]] 区、湖口县、星子县、共青城市、都昌县、永修县、南昌市新建区、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进贤县等地区。 当湖水位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湖体南北长173公里,东西平均宽16.9公里,最宽74公里,最窄3公里,湖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比降12~1米,湖岸线长约1200公里,湖泊形态系数109,发展系数(弯曲系数)为6。湖中有岛屿41个,面积103平方公里。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公里,宽3~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泄 [[ 长江 ]] 。经鄱阳湖调节, [[ 赣江 ]] 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
折叠南部湖区
折叠社会经济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九江市、 [[ 南昌市 ]] 、都昌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是历史名县。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 [[ 陶侃 ]] 、 [[ 徐稚 ]] 、 [[ 陶渊明 ]] 、 [[ 林士弘 ]] 、 [[ 刘恕 ]] 、 [[ 洪适 ]] 、 [[ 江万里 ]] 、 [[ 朱耷 ]] 、 [[ 余应桂 ]] 、 [[ 冯去非 ]] 、 [[ 陈澔 ]] 、 [[ 曹彦约 ]] 、 [[ 黄澔 ]] 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 [[ 周瑜 ]] 操练水师,为赤壁之战打下了基础、 [[ 朱元璋 ]] 与 [[ 陈友谅 ]] 鄱阳湖水战(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生动描写)、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贝、螺产量也较丰。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到2003年,鄱阳湖区人口1112.51万人,人口密度为412.8人/平方公里,是鄱阳湖流域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是流域平均密度255人/平方公里的1.62倍。湖区有九江市庐山区、湖口县、星子县、共青城市、德安县(无接壤)、都昌县、永修县、南昌市新建区、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进贤县等行政区域。由于江西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以及省会南昌市座落在该区,因此该区域集中了全流域主要的高等学府,相应的中小学校教育也较完善,高等学校入学率全流域最高,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是全流域一流的,全省重要的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集中在该区域,每万人有床位数24.6床。鄱阳湖区也是全流域文化事业的中心,代表全流域水平的文艺、戏剧团体、电视广播中心、新闻出版中心均在这里。交通通讯发达,以省会南昌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航运近可以直达各市、县,远可以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甚至直达部分国外城市及港澳。通信信息网络覆盖全流域,通达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