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晶华

增加 20,73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晶华 ( 中国京剧院老旦演员)
| 圖像 = [[File:T010fb11cba6d664809.jpg|缩略图|王晶华|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0fb11cba6d664809.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
| 出生日期 = 1939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老旦演员
| 知名原因 = 表演深沉大方,音色甜美脆爽
| 知名作品 = 获第一届电影艺术片"百花奖"
}}
 
'''王晶华'''
王晶华,中国京剧院老旦演员,生于1939年,祖籍辽宁丹东。1947年入刘兆琪私人科班永风社学艺,1950年永风社改名为沈阳东北戏曲学校,先后从师靳斌桐、陈雨斌、关盛明等。1955年入北京中国戏曲学校,先后从师时青山、徐少琪、孙甫亭、李金泉、王玉敏等,后又得李多奎教授,技艺精进。此外,她还向邢威明、关盛明等老师学习过老生戏《战太平》、《文昭关》、《打渔杀家》等,1958年毕业入中国京剧院。王晶华基本功扎实,戏路宽,表演深沉大方。她嗓子宽亮,音色甜美脆爽,善于以唱腔刻画人物的性格、气质。
 
== 艺术特色 ==
 
王晶华基本功扎实,戏路宽,表演深沉大方。她嗓子高亢宽亮,唱、念极有力度,音色甜美脆爽,善于以细腻的唱腔刻画人物的性格、气质。
 
== 主要作品 ==
 
擅演剧目:《赤桑镇》、《滑油山》、《药茶计》、《孟母三迁》、《钓金龟》、《哭灵托兆》、《岳母刺字》、《罢宴》、《行路训子》、《太君辞朝》、《徐母骂曹》、《遇皇后》、《打龙袍》、《四郎探母》、《强项令》、《杨门女将》、《锦车使节》、《佘太君抗婚》、《金龟传奇》等。《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是她的成名作,她塑造的佘太君明智、干练、多谋善断又坚毅果敢。 她排演了许多新戏,如《六郎探母》、《强项令》、《杨门女将》、《锦车时节》、《佘太君抗婚》、《金龟传奇》等。
 
== 人物经历 ==
 
20世纪60年代,在艺术影片《杨门女将》中主演佘太君,获第一届电影艺术片"百花奖"。20世纪70年代曾在艺术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郑阿婆。1979年10月赴港演出。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京剧院四团、三团任主演。在新编古装戏《四郎探母》、《强项令》、《佘太君抗婚》、《金龟传奇》、《锦车使节》中均有上乘表演和突出创新。
 
'''王晶华欢喜收徒'''
 
张兰从小就与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王晶华老师相识,且师生都生活在北京。从张兰八、九岁起,王晶华老师就为她把关、说戏,几乎很少收徒的王老师还很风趣地说:她和张兰都是小眼睛,我们就有这师徒的缘分,这棵苗子她是从小就扶着长大的。话虽如此,但她对张兰的考验也是很严格的。看过张兰近期演出的《钓金龟》之后,一向很是严格,不轻易夸赞学生的王老师蹦出了三个字:"还不错。"张兰心里想,这可是这么些年来,老师第一次当面肯定自己。对于精心挑选的演员,老师都有心栽培,并寄予了无限厚望。张兰表示要抓住这绝佳的机会,好好学戏,不负这难得的师生缘分。
 
'''演出方法'''
 
说起王晶华,不能不提《杨门女将》"灵堂"一场戏,佘太君那段悲愤激昂的[西皮]唱腔早已脍炙人口,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熟悉和喜爱的唱段。王晶华和有关同志在设计、琢磨这段唱腔时,从剧情和人物出发,在传统老旦唱腔艺术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和吸收了老生、花脸等行当唱腔的某些旋律和唱法,使这段唱气宇轩昂,别具风采。起首一句[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鬃",王晶华唱得慷慨激昂,情绪十分饱满,一股凛然正气咄础逼人。第二句"王大人且慎言莫乱猜我忠良之心"的"心"字,拖了一个长腔。这里,王晶华充分运用老旦唱腔独特的"擞音儿"技巧,唱得情深意切,委婉动人,把这位四世同堂的百岁老人在皇帝面前,对于诬蔑杨家将的言辞不得不据理力辩、一诉苦衷的心理状态表现得细致入微。接下去"自杨家统兵马身应重任,为社稷称得起忠烈一门"两句,"称得起"三个字借鉴了花脸的唱腔和唱法,听来雄浑豪爽,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忠烈一门"四个字,又采用老生演唱的行腔方法,听来刚劲有力,棱角鲜明,其语气的坚定让人不容置疑。从"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开始,唱腔由慢逐渐加快,八句[二六]板式,旋律盘旋上升,逐步递进,演唱时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越来越激昂,一直唱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一句,达到了高潮。"李陵碑"三个子如异峰突起,"碑"字用高音拖腔,将老太君又气又恨、又悲又怨的心情宣泄无遗。 在"碰死了"的"了"字上节奏放慢,运用了一个"擞音儿"技巧,把老人家追忆悲壮往事、痛不忍诉的心理活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哀切之中不失豪迈,悲愤之中犹存隐忍,揉碎肝肠,推人泪下。从"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开始,唱腔转为[快板],旋律铿锵,节奏明快,王晶华唱得干净利落,正气凛然。"才落得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门,历尽沧桑,我也未曾灰心"这个长达二十五个字的大叠句,唱得感情丰富,深沉含蓄,在起伏跌宕的旋律中,把老太君那种悲而不戚、痛而不怨、恨而不馁的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接下去"杨家报仇我报不尽",用叫散拖腔,"仇"字一出口,突然顿住,感情内在、深邃,"报不尽"三个字,前两个字唱得顿挫分明,铿锵有力,"尽"字最后一拖,唱得一泻千里,成功地表现出老太君不可遏抑的悲愤心情。
 
'''刚劲雄浑英气夺人'''
 
英录晶华又塑佘赛花,重露芳芬,
 
形态传神,喜唱声腔更逼真。
 
遵循剧本出新意,再颂杨门,正义忠魂,
 
不减当年活太君。
 
--调寄《采桑子》
 
这首《采桑子》是著名戏剧家李超同志看罢王晶华新上演的《佘太君抗婚》之后,欣然命笔,书赠给王晶华的。中国京剧院的王晶华是目前京剧舞台上中年老旦演员中的佼佼者。在二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她先后刻画了《杨门女将》和《佘太君抗婚》中的佘太君、《强项令》中的湖阳公主、《锦车使节》中的解忧公主等许多老年妇女的艺术形象,她那刚劲雄浑的演唱风格,英气夺人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其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塑造的佘太君。王晶华扮演佘太君由来已久。早在1958年,她刚刚从中国戏校毕业来到中国京剧院不久,就接受了在新创编的《四郎探母》一剧中扮演佘太君的任务。紧接着,她又接受了扮演《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的创作任务。最近,她在《佘太君抗婚》中再扮佘太君。王晶华与佘太君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形象同佘太君的形象仿佛重叠在一起,难分彼此了。王晶华初扮佘太君时年仅二十岁,却要在《杨门女将》里塑造年已百岁的古代女英雄形象,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是,经过各方面创作人员的共同协作和艰苦努力,《杨门女将》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王晶华扮演的百岁挂帅的佘太君,以其磅礴挥洒的唱腔、娴熟精彩的表演和气薄云天的气度,博得了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并且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热情鼓励。六十年代初,这部成功的剧作又被拍成了电影,银幕上佘太君的形象同穆桂英等人的形象相映生辉,激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敢于创新'''
 
时代的前进和艺术的发展,要求新一代的戏曲演员不仅能够胜任古代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且应该对现代人的艺术形象也能驾驭。王晶华除了演好传统戏之外,对现代老年妇女的塑造也做过许多探索和尝试。1958年在校学习期间,王晶华曾经参加过移植剧目《朝阳沟》的演出,后来,她又演唱过《红灯记》、《沙家浜》,还扮演过《红色娘子军》里的黎族老阿婆。毕业以后。王晶华接受的第一个现代老年妇女形象的创作任务,是扮演《红松店》中的老红军女干部韩梅。《红松店》是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一出京剧,剧中韩梅的一段[西皮摇板]转[流水]的唱腔,王晶华唱得豪迈、爽朗,意气飞扬,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激情。特别是其中"风雪征途江山美"一句,唱得摇曳多姿,质朴而又俏丽,恰如一枝傲雪红梅,从而把井岗山上的诗情画意和革命老人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深切执着的爱恋心情,一齐烘托出来,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王晶华的艺术才能还表现在她对京剧传统剧目的大胆而又审慎的改革和创新上。她明确意识到:重新上演传统剧目,即便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也都有整理、充实和提高的必要。七十年代末期,经她整理演出的《岳母刺字》,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成功背后'''
 
国家一级演员王晶华当年扮演佘太君时还仅仅是个刚满21岁的小姑娘,却要在《杨门女将》里塑造一个百岁挂帅的古代女英雄。片中其他演员也基本是刚毕业的学生,可以说当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然而,《杨门女将》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恩来总理还经常带着这部电影接待外宾。《杨门女将》的剧本写好以后,刚好赶上王晶华这一班的学生毕业,那时他们正是风华正茂,可以说,这部戏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也可以说,他们成就了这部戏。虽然是戏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但是王晶华的名字并不在当年新生入学的名单上,她是后来从东北过来的插班生。1947年,家境贫寒年的王晶华就进入一个名为泳风社的科班学戏。在当时的戏班里学戏,其艰苦是现在的学生难以想象的,她至今还记得那一段坎坷的生活。王晶华回忆到:那阵演戏不是像现在似的,七点半开始。您演两个钟头就散了,不可能。最少得四个小时。完了这戏之后,我们这个泳风社孩子干吗呢?到台下拣纸,拣烟卷头。第二天,把烟卷头撕开了,弄成一堆,就那烟丝了。完了,卖钱,卖这个废纸,补贴一点我们的生活。年刚八岁的王晶华进入了梨园,并按当时的规矩签下生死字据。旧时戏班里流行的教戏方式通常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为主。它就叫打戏打戏。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让你记住这能耐学得不容易,要刻苦,不怕挨打。伸手十板五板,大同学们说这疼得不得了,刚开始就哭呀。往地下摁。你犯错误了,这十个(同学)都因为你挨打,它叫打通堂。那我就几乎两年时间从大腿根,从这个屁股根到大腿根这一段,没本色儿过。
 
== 活动年表 ==
 
'''1960年,农历庚子年: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开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京剧电影《杨门女将》。
 
拍摄演职人员有:导演崔嵬、陈怀恺,编剧范钧宏、吕瑞明,舞台导演郑亦秋,摄影聂晶,美术秦威,录音陈燕嬉,副导演袁月华,化妆孙鸿魁,剪辑傅正义,照明赵新鸣,制片主任胡其明;乐队指挥王凤朝,配曲张复,中国京剧院四团乐队演奏,琴师靳文山。王晶华饰余太君,杨秋玲饰穆桂英,梁幼莲饰杨文广,郭锦华饰七娘,王望蜀饰柴郡主,杨淑琴饰大娘,杨学敏饰二娘,徐玉芳饰三娘,艾美君饰四娘,孙定微饰五娘,单体明饰八娘,蔡淑卿饰八姐,刘丽芳饰九妹,金立水饰杨洪,孙岳饰宋仁宗,冯志孝饰寇准,寇春华饰王辉,田文善饰孟怀源,吴钰璋饰焦廷贵,刘世翔饰张彪,李嘉林饰王文,张宏逵饰王翔,毕英琦饰采药老人。
 
'''1984年10月31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初八日,19时: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演出第六场'''
 
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等6个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会和演出活动,演于人民剧场。马彦祥观摩了全部演出并主持了部分讨论会。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梅葆玖,谭元寿,叶少兰,张学津,梅葆玥,尚长荣,王晶华,李宝春,马小曼,杨少春,李卜春,裘少戎,朱锦华,徐嘉瑞)
 
'''1990年10月,农历庚午年:香港举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
 
香港举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大陆与台湾京剧演员首次同台合作。
 
参加者有大陆的杜近芳、李世济、梅葆玖、谭元寿、张春华、叶少兰、刘长瑜、景荣庆、吴钰璋、梅葆玥、王树芳、于魁智、张学津、孙毓敏、马长礼、俞大陆、张曼玲、马玉璋等(中国京剧院、天津京剧团、战友京剧团和北京京剧院共130人)和台湾的郭小庄、王海波及香港名票李尤婉云等,阵容硬整,剧目众多。
 
剧目有:
 
《铡美案》(王海波,于魁智,尚明珠)
 
《红鬃烈马》(于魁智,许嘉宝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关》(于魁智等)
 
《徐母训子》(王晶华,于魁智)
 
《文昭关》(于魁智)
 
《打金砖》(于魁智)
 
《群借华》(张学津,孙岳,叶少兰,景荣庆)
 
《穆桂英挂帅》(梅葆玖)
 
《玉堂春》(李世济)
 
《霸王别姬》(郭小庄,景荣庆)
 
《淮河营》(张学津)
 
《黄金台》(马长礼)
 
《借扇》(董文华)
 
《洪羊洞》(孙岳)
 
《红娘》(孙毓敏)
 
《红楼二尤》(孙毓敏)
 
《金玉奴》(孙毓敏)
 
《霍小玉》(孙毓敏)等。
 
'''1993年5月12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一场'''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一场。
 
演出剧目
 
《杨门女将》(杨秋玲饰穆桂英,冯志孝饰寇准,寇春华饰王辉,刘琪饰杨文广,刘学钦饰采药老人,孙少东饰张彪,陈真治饰孟怀远,司骍饰杨洪,王晶华饰佘太君,孙岳饰宋王,林燕饰杨七娘,李嘉林饰王文,王望蜀饰柴郡主,孙元意饰焦廷贵,张宏逵饰王翔)
 
'''1993年5月21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一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八场'''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八场。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芦花荡)(冯志孝饰前乔玄、后鲁肃,杜近芳饰孙尚香,于魁智、孙岳分饰刘备,袁世海饰张飞,王晶华饰吴国太,陈真治饰孙权,俞大陆饰赵云,于万增饰周瑜,寇春华饰乔福)
 
'''1993年5月25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五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一场'''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立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一场。
 
演出剧目
 
《杨门女将》(杨秋玲饰穆桂英,冯志孝饰寇准,寇春华饰王辉,刘琪饰杨文广,刘学钦饰采药老人,孙少东饰张彪,陈真治饰孟怀远,司骍饰杨洪,王晶华饰佘太君,孙岳饰宋王,林燕饰杨七娘,李嘉林饰王文,王望蜀饰柴郡主,孙元意饰焦廷贵,张宏逵饰王翔)
 
1993年5月29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九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五场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五场。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芦花荡)(冯志孝饰前乔玄、后鲁肃,杜近芳饰孙尚香,于魁智、孙岳分饰刘备,袁世海饰张飞,王晶华饰吴国太,陈真治饰孙权,俞大陆饰赵云,于万增饰周瑜,寇春华饰乔福)
 
'''1993年5月30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十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六场'''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六场,即最后一场,与台湾复兴剧团、海光国剧队联合演出。
 
演出剧目
 
《四郎探母》(魏海敏、刁丽、刘长瑜分饰铁镜公主,于魁智、唐文华、叶复润、冯志孝分饰杨延辉,毕正琳、朱传敏分饰萧太后,王晶华饰佘太君,于万增饰杨宗保)
 
'''1994年4月29日,农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开台祝贺演出举行'''
 
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开台祝贺演出于4月29日至5月5日举行。上海的尚长荣、李炳淑、汪正华、王正屏、夏慧华、艾世菊、蔡正仁、方小亚、王梦云、奚中路、史敏、李军,来自京津等地的梅葆玖、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孙毓敏、杨春霞、叶少兰、刘长瑜、张春华、赵麟童、王晶华、李庆春、梅葆玥、李长春、董文华、寇春华、王立军和香港票友金如新、钱江、李尤婉云、李和声、谢许萍苏等参加演出。
 
'''1995年2月12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十三日:东方雅韵"菊坛名家闹元宵"京剧汇演举行'''
 
2月12日至2月18日,东方电视台等主办的东方雅韵"菊坛名家闹元宵"京剧汇演先后在商城剧院和逸夫舞台举行。
 
主要演员有厉慧良、李慧芳、梅葆玖、李世济、关正明、张学津、李炳淑、叶少兰、李欣、于魁智、景荣庆、艾世菊、梅葆玥、李军、孟广禄、王晶华、王梦云、马小曼等,演出了《打金砖》、《祭塔》、《红鬃烈马》、《战宛城》、《西施》、《宋江题诗》、《杨门女将》、《投军别窑》、《遇龙酒馆》、《四郎探母》、《龙凤呈样》等。
 
'''2002年10月,农历壬午年: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中国京剧院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剧院知名艺术家袁世海、刘长瑜、刘秀荣、杜近芳、李世济、李维康和知名专家吕瑞明、苏移、赓金群等14人为艺术委员会顾问,聘请王晶华、冯志孝、孙元意、寇春华、杨春霞、吴钰璋、邹忆青、李光、李学忠等22人为委员,刘长瑜任艺委会主任,高牧坤为副主任。
 
艺委会是对剧院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日常演出、人才培训等工作进行指导、咨询、参谋和监督的机构。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艺委会对剧院制定的艺术创作规划及确定重点剧目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参与新创剧目、重点剧目的选择、研究、论证工作;指导剧院排演工作,特别是重点剧目的创作、修改、加工和提高;协助制定剧院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并充分利用剧院老艺术家多的优势,承担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向全国甚至海外京剧院团开办进修班;对剧院举办的"演出季"以及其他日常演出进行质量监督和评议等。
 
'''2005年5月26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九日:王晶华收王本秀为徒'''
 
王晶华在山东省威海市老年大学,收该市著名京剧票友王本秀为徒。这是王晶华近20年来首次开门收徒,也是第一次收票友为徒。
 
在收徒仪式上,王晶华和王本秀合作演出了《打龙袍》,马少童和票友们也纷纷登场。
 
2006年3月14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十五日,上午:尚长荣收顾谦为徒、张曼玲收周婧为徒、王晶华收张兰为徒
 
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晋阳饭庄,为三名青年演员组织集体拜师仪式。顾谦、周婧、张兰分别郑重拜尚长荣、张曼玲、王晶华为师。院、团主要领导纷纷到场,吴江院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对于老师们的厚望,三位青年演员均表示要抓住这绝佳的机会,好好学戏,不负这难得的师生缘分。
 
'''2006年9月29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初八日:纪念范钧宏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京剧演唱会举行'''
 
纪念范钧宏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京剧演唱会举行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参加的演员有李慧芳、刘长瑜、冯志孝、王晶华、寇春华、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胜素、邓敏、刁丽、李岩、于万增、耿巧云、江其虎、袁慧琴、吕昆山、黄炳强、李红梅、魏积军、毕杨、郭瑶瑶、张兰、徐孟珂、陈淑芳等。
 
演出唱段(不完全统计)
 
《蝴蝶杯》(李慧芳)
 
《调寇审潘》(冯志孝)
 
《佘太君抗婚》(王晶华)
 
《九江口》(陈真治)
 
《满江红》(于魁智,李胜素)
 
《白毛女》(张建国,陈淑芳)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