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乾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
中国现代 [[ 记者 ]] [[ 文学家 ]] 、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 ]][[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战地记者之一 。
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 [[ 联合国 ]] 大会、审判 [[ 纳粹 ]] 战犯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
[[File:28岁的萧乾于香港三叠泉.jpg|缩略图|28岁的萧乾于香港三叠泉]]
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1]
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他先后在 [[ 天津 ]] [[ 上海 ]] [[ 香港 ]] 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在萧乾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再三考虑,萧乾去了 [[ 英国 ]] ,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做教师,后来进入 [[ 剑桥大学 ]] 攻读硕士学位[1]
1943年,他放弃读书,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欧洲 ]] 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 [[ 柏林 ]] 。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1]
1949年初,萧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香港报人的工作收入不菲,母校英国剑桥中文系以教席邀聘,燕京同学、《人民日报》副总编[[杨刚]]则劝他回国服务。剑桥[[何伦]](GustarHaloun)教授专程赴港接驾,不但负担全家旅费,而且应允终身职位。但萧乾回到了中国,萧乾说:"我像只恋家的鸽子,奔回自己的出生地<ref>{{cite news|url=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01/04/node_197.htm|title="文革"中的萧乾 }} . .南都网 . 2014-11-2</ref>。"
1956年,萧乾担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ref>{{cite news|url=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node4864/userobject1ai44026.html|title=文洁若与萧乾的爱情天书 }} . .联合时报 . 2014-11-2</ref>。
1957年,萧乾先被错误划成"右派"后又被错误划为"洋奴"
1958年起,萧乾与夫人先后被赶下乡参加劳动[3]
1966年6月,萧乾进入西郊文化部集训班 。
1979年,萧乾得到平反
1989年,萧乾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长,也是全国政协七、八届常委,九届委员,晚年与妻子[[文洁若]]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
[[File:萧乾与夫人文洁若.jpg|缩略图|萧乾与夫人文洁若]]
萧乾在与[[文洁若]]结婚之前经历过三次婚姻,留下一个儿子[4]
1954年4月30日,萧乾和文洁若结婚。他们都没有举行婚礼,就去民政局领了那个结婚证[3] 。这是萧乾的第四次婚姻。
1955年1月30日,萧乾的女儿荔子出生[4]
1956年11月10日,萧乾的小儿子[[萧桐]]出生[4]
== 主要作品 ==
98,6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