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西洋鮭

增加 8,49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C2C287;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大西洋鮭</p…”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C2C287;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大西洋鮭</p>
|-
|<center><img src="http://www.twword.com/uploads/wiki/14/f0/559204_5.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www.twword.com/wiki/%E5%A4%A7%E8%A5%BF%E6%B4%8B%E9%AE%AD 圖片來自台灣word]</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C2C287;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科學分類</p>
|-
|<small>

'''界'''  [[動物界]] Animalia<br>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br>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br>

'''目'''  [[鮭形目]] Salmoniformes<br>

'''科'''  [[鮭科]] Salmonidae<br>

'''屬'''  [[鱒屬]] Salmo<br>

'''種'''  [[大西洋鮭]] S. salar
</small>
|}
</div>
'''大西洋鮭'''([[學名]]:''Salmo salar'')又名'''安大略鲑''',是主要分佈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边[[河流]]的一種[[鮭魚]]。成魚尺寸平均約90CM,大型個體可至110~150CM,重達40公斤以上。<ref name="Shearer">{{cite book|author=Shearer, W|title=The Atlantic Salmon |publisher=Halstead Press|year=1992}}</ref><ref name="Audubon">{{cite book|title=The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Fishes, Whales & Dolphins|publisher=Chanticleer Press|year=1983|page=395}}</ref>
大西洋鲑的学名是由卡尔·林奈于1758年所取的。有指其种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跳跃者”,但也有认为是“海水的住客”。

== 特徵 ==
大西洋鮭幼魚的顏色與成年的不同。當它們仍在淡水生活時,身體上有藍色及紅色斑點。當它們進入海水後,它們就會呈銀藍色。最容易辨認它們的是其[[側線]]上的黑色斑點。當它們進行[[繁殖]]時,雄魚會呈淺綠色或紅色。它們呈梭形,有發育完好的[[牙齒]]。除了脂鰭外,所有的鰭都有黑邊。
大西洋鮭魚苗在出生數天內就會開始覓食。在完全吸收卵黃後,它們會開始獵食,主要吃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包括[[石蠶蛾]]、[[蚋]]、[[蜉蝣]]及[[石蠅]]。<ref name="Shearer"/>當它們足夠大時就會在河床及水流中觅食細小的[[魚類]]。有些甚至會吃其他大西洋鮭的[[卵]]。

成年的大西洋鮭會吃較大的食物,包括[[黵烏賊]]、[[玉筋屬]]、[[端足目]]、[[北極甜蝦]]及[[鯡屬]]。它們此時的生長率甚高。<ref name="Shearer"/>
大西洋鮭的魚苗及魚秧有指是地盤性的,因為它們會保衛領地。雖然它們有時會互相攻擊,但對於其社群架構卻不明。它們很多時會組成群落,尤其是在離開[[流域]]的時候。

成年的大西洋鮭比其他[[鮭魚]]較具攻擊性。它們在北[[太平洋]]成為了[[入侵物種]],會攻擊[[大鱗大麻哈魚]]及[[銀大麻哈魚]]。<ref name="Shearer"/>

==种类==
===陆封型===
终生生活于淡水水域。原始栖息地为大西洋北部,即北美东北部、布列颠群岛、欧洲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沿岸。是一种遗传变异性比较稳定,营养价值高的世界性养殖鱼类。它富含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国内对陆封型大西洋鲑研究也有不少,主要是针对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的养殖,也有一些关于它的营养方面的研究。但是,都不够系统地对陆封型大西洋鲑养殖做全面介绍,并且专业性都比较强,不利于养殖户的学习参考。

===洄游型===
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冷水性鱼类。洄游型大西洋鲑人工育苗在淡水中进行,成鱼养殖阶段则在海水中进行,这与终生在淡水中养殖的陆封型大西洋鲑有着本质的区别。洄游型大西洋鲑更适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其特点是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由于其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故在中国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养殖。

== 繁殖 ==
大西洋鮭在這些[[河流]]進行[[繁殖]]:在[[西歐]],由北[[葡萄牙]]北至[[挪威]]、[[冰島]]及[[格陵蘭]];在[[北美洲]]東岸由[[美國]][[康乃狄克州]]北至[[加拿大]]北[[拉布拉多]]。那些游離[[水產養殖|水產養殖場]]的大西洋鮭在[[英屬哥倫比亞]]通往[[太平洋]]的河流[[流域]]出沒。它們主要分佈在格陵蘭對出的[[海洋]],並會回到其出生的河流。<ref name="Shearer"/>於19世紀前,它們也有在[[紐約州]]中部出沒。但因建造[[奥斯威戈河]](Oswego River)水壩而斷絕了它們的產卵地,繼而從當地絕跡。

大西洋鮭會在河床碎石間築「巢」。雌魚強壯的尾巴會在碎石間製造回流,再在河床挖出陷坑。雌魚和雄魚會分別在陷坑的上游產卵及排出魚精。雌魚會再一次使用其尾巴,拌動碎石覆蓋陷坑中的卵及魚精。大西洋鮭是多次繁殖的,即它們不會在產卵後死去,而是會恢復自己,回到[[海洋]]生活並重復產卵的過程。<ref name="Audubon"/><ref name="Heen">{{cite book|author=Heen, K|title=Salmon Aquaculture|publisher=Halstead Press|year=1993}}</ref>

== 生命周期 ==
大部份大西洋鮭都是溯河回游的<ref name="Audubon"/>,即它們大部份時間會在海水中生活,但會游到其出生的淡水[[河流]]產卵,幼魚也會在淡水環境中生長經歷幾個階段。

大西洋鮭並非倚賴海水環境來生存,在[[北半球]]有大量例子更是完全淡水生活的。<ref name="Audubon"/>在[[北美洲]],就有一種稱為[[安妮克鱒]]的群落。

=== 淡水階段 ===
大西洋鮭介乎1-5歲間都是在淡水階段。在南部[[河流]](如[[英吉利海峽]])的幼魚只要1歲大就會離開,但在較北地區的(如[[蘇格蘭]])則要超過4歲大才會離開。平均離開的年齡則與超過7℃水溫有關。<ref name="Shearer"/>

在魚苗階段,它們會留在繁殖地,並會吃卵黃餘下的養份。其鰓於此時會發育,且會主動獵食。到了魚秧階段,它們會成長及最終會離開繁殖地到較多獵物的地方尋找食物。成長到幼魚的階段,它們就會準備游到[[大西洋]]中。不過此時它們最易受到掠食。接近40%會被[[鱒魚]]所吃,其他[[掠食者]]還包括其他[[魚類]]及[[鳥類]]。

=== 海水階段 ===
當幼魚長大後,它們就會開始進入[[海洋]]的旅程,旅程往往始於3月至6月間。它們會按水域的[[鹽度]]來進行遷徙。

大西洋鮭離開出生的[[河流]]後的1-4間發育很快。它們一般會遷徙到[[格陵蘭]]西部對出的大陸板塊。這段時間它們會受到[[人類]]的捕獵,[[小頭睡鯊]]、[[鰩科]]、[[鱈魚]]及[[大比目魚]]的掠食。一些[[海豚]]曾被發現玩弄大西洋鮭的屍體,但是否會吃它們曾不明。

大西洋鮭長大後會游回自己出生的淡水[[流域]]。當回到出生的河流後,它們就會停止進食待產。雖然它們如何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仍然不明,但有指它們是循著氣味而回到此地。當它們重達250克後,[[鳥類]]及多種魚類都不能再掠食它們,但[[海豹]]則除外。大西洋鮭在此時的生存率介乎14-53%之間。<ref name="Shearer"/>

== 飼養 ==
在[[挪威]]、[[智利]]、[[加拿大]]、[[英國]]、[[法羅群島]]、[[俄羅斯]]及[[塔斯曼尼亞]]都是大西洋鮭的主要養殖地。大量的大西洋鮭離開籠子,若進行[[繁殖]]則會降低遺傳多樣性及引發低生存率。在[[北美洲]]西岸(尤其是[[阿拉斯加]]及加拿大),非原產的大西洋鮭成為了入侵的威脅。它們與當地的[[鮭魚]]爭逐資源,傳染疾病及雜交。

== 保育組織 ==
[[北大西洋鮭魚養護組織]](North Atlantic Salmo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是一個由[[加拿大]]、[[丹麥]]、[[歐盟]]、[[冰島]]、[[挪威]]、[[俄羅斯]]及[[美國]]組成的國際機構。成立於1983年,目的是透過國際間的合作協助保護大西洋鮭,其總部設於[[愛丁堡]]。<ref>{{cite web |url=http://www.nasco.int/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1-2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1144822/http://www.nasco.int/ |archivedate=2013-01-21 }}</ref>它們致力收復大西洋鮭的棲息地及提倡保育大西洋鮭。

== 參考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