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五礼记碑

增加 5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五礼记碑2.jpg|缩略图|[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9c127c0102g8ix.html?md=gd 五礼记碑]]]'''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坐落在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3公里石刻博物馆内(原立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4%E7%A4%BC%E8%AE%B0%E7%A2%91/10454572?fr=aladdin 五礼记碑]</ref>
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
柳公权乃唐代闻名于世的大书法家,唐元度篆书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十分看重何进滔德政碑,每临大名,必驻足观瞻。宋时词人陆游曾称该碑为"石刻之杰"。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修编成"五礼新仪",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在北京大名府,朝廷左丞梁子美听取大名府尹建言,将唐代何进滔德政碑磨去正面碑文,改刻《五礼新仪》,世称五礼记碑。该碑为青石质,自下而上,由基石、 [[ 龟趺 ]] 、碑身、碑额四部分组成。
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颇具唐代风格。碑额篆书"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八字,保存完整。不知是宋人有意,还是 [[ 疏忽 ]] ,改刻的五礼记碑一侧仍残存柳公权书丹的真迹,特别是遗下 "开成五年正月"六字,仍清晰可辨,成为唐碑的一份确凿证据。
据《旧五代史》记载,五代梁时,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曾经从黎阳采运来巨石,准备刻记他在魏州的政绩。碑石刚运到魏州,杨师厚突然得病死去。杨师厚死后,魏州战乱,人们无暇用这块巨石为他树碑立传,以后此石长期闲置,未闻使用。
198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专家学者来大名实地勘察,确定将五礼记碑搬迁新址,拓片、粘接、修复,然后重新树立起来,供游人观瞻。
1989年5月,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全部完成此碑的搬迁、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如今,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碑盎然 [[ 屹立 ]] 于大名府石刻博物馆内。
它面对游人,似乎在展示大名永久的过去,大名在唐宋元明时期作为都府雄镇的文明和 [[ 辉煌]];又像是在期望大名的未来,期望大名人民在开拓建设三省交界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使古老大名在新时期绽放熠熠风采。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价值 ==
宋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此前它以唐何进滔德政碑示人,此后它则以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对照欧阳修和赵明诚记载下的文字,可见时代对它的改变,这种改变亦见于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九,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都有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五礼记碑 ,张弘靖书,何进滔德政碑,柳公权书,皆石刻之杰也。政和中,梁左丞子美为尹,皆毁之,以其石刻新颁五礼新仪。
[[File:五礼记碑1.jpg|缩略图|[http://www.zhigengku.com/home.act 五礼记碑]]]
== 民间传说 ==
礼记碑的重要历史价值、众多不解之谜及诱人的传说故事,值得后人研究探寻。五礼记碑早期是竖立着,还有碑楼。梁子美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掩盖,碑两侧柳公权写的字体完好地保留下来。经历了1100余年的风雨侵蚀,剩下不多的一些字迹,还可见到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
除碑首"御制大观五礼之记"8个大字清晰明显外,碑身上正面和侧面的字迹特别是柳公权的墨迹,破损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就会消失殆尽,对于这个国家重要保护文物单位来说太可惜了。<ref>[http://www.daming.gov.cn/dmfc/201710/t20171023_724757.html 大名风采]</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