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河戏

增加 15,16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东河戏</big> ''' |- | File:东河戏.jpg|缩略图|居中|[http://pi…”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东河戏</big> '''
|-
| [[File:东河戏.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东河戏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6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江西省赣县
|}

'''东河戏''',[[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东河戏是在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2014年11月11日,东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62。<ref>[http://www.shwyw.cn/article-1617-1.html 传统戏剧 东河戏] , 上海文艺网 2017-5-10 </ref>

==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东河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在[[嘉靖]]年间(1522-1560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据当地人讲,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还在沿袭。"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ref>[http://www.gndaily.com/kj/system/2019/09/12/030086275.shtml 赣县东河戏:江西古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客家新闻网 2019-09-12 </ref>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1646年),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个戏班。"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目连传]]》,当地人最记忆犹新的是其"耙"。这指的是该剧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种三刃铁叉,演出时常演员用耙不断向人的头部、腋部、胯部掷出追打,惊脸的动作能把观众看得自瞪口呆。《目连传》正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绝技来表现剧情。《[[五台会见]]》中讲[[杨三良]]模拟十八罗汉神态,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铁树传]]》演[[许真君]]降伏孽龙,群歌群舞场面气势宏伟,动作奔放遒劲,所以受到当时人们,一致好评。"玉合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大,并派生许多戏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

时隔几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聚雪班"(后改为"凝秀班")。高腔、昆腔互相渗透,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以昆腔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当地有一个小故事,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由于在苏州年限已久,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买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许多文人、当地士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

[[File:东河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康熙]]时,东河戏又吸收[[宜黄调]],简称"二凡"。[[咸丰]]后,又吸收[[桂剧]]西皮戏、安庆剧、[[弋板]]、削匕调、秧歌等;谜就使得东河戏乱弹腔形成以二凡西皮为主,同时又吸收安庆调和南北词的一套完整系统,剧目繁多,皮黄剧目以列国、秦汉、三国及唐宋历史题材为多;唱安庆调的主要有《[[打樱桃]]》、《听琴接驾》等,唱南北词的有《安安送米》、《洞宾对丹》等;其他如《[[小放牛]]》、《进城看女》、《打花鼓》、《大补缸》等,亦各有专用曲调。

自[[乾隆]]至[[同治]]的100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酌、最高峰,流布最广。当时,仅河东一片,职业班就有49个,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高腔有252种,昆腔有96种,弹腔655种,流行区域发展到赣南各县和[[吉安]]地区,"以及闽西、粤北与[[梅州]]、潮州和湘西部分区域。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州第一剧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河戏演员投入到革命当中去,在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革命伟人的形象,扩大了红军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赣州东河戏迅速发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传》、《疯僧扫秦》等优秀传统剧目。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 1964年东河戏(当时名赣州市赣剧团)与赣南祁剧团合并为赣祁剧团。1980年,文化主管的中青年演员,多数归队。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招收男女学员各十名,请回健在的部份老艺人任教。

==文化特征==

===唱腔音乐===

东河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有高腔、昆腔、乱弹、南北词及杂曲小调等组成。

(一)高腔

东河戏的高腔传承自明代弋阳腔,后又受青阳腔等其他高腔的影响,可以分为东河高腔与东河汉腔两大类,其中汉腔又分为南汉与北汉,北汉音乐已失传,南汉音乐相对较完整。在曲牌结构上,东河戏的高腔由"腔句"与"数板"构成,"腔句"是曲牌音乐的主体,由演员独唱,或独唱加帮腔,帮腔时伴以锣鼓。"腔句"是曲牌中相对固定的部分,有着曲牌格式的约束。而"数板"则穿插于曲牌中间,是有板无眼的滚板,其艺术形态与弋阳腔的滚唱相近。在东河戏里"数板"也称"滚板"或"滚唱",从不单独出现,只穿插于一支曲牌内,由演员独唱,没有人声帮腔。

[[File:东河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高腔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干唱加人声帮腔以及不托管弦、锣鼓相伴的形式。东河戏的帮腔分为"接口帮"与"复韵帮"两种,"接口帮"是角色唱到一半或尾部一二个字时加入,而"复韵帮"则是重复帮唱角色唱过的一句或半句唱句。凡帮腔之处必有锣鼓相伴,称为"伴奏尾韵",又分为上韵与下韵,上韵多用二锤或一锤,下韵多用四锤。"伴奏尾韵"中的临界点锤,是东河戏高腔的一个显著特征,其锣鼓分小锣小镲与大锣大镲,一般情况下以小锣小镲为主,大锣大镲则用于情绪紧张的场面或净行唱腔中。

(二)昆腔、乱弹腔及其板式

东河戏虽然以唱弋阳高腔为主,但由于一直有高昆兼唱的传统,因此戏班中保留了大量的昆腔曲牌,至今仍保留有90多支。东河戏的昆腔有别于苏昆,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地方化方面,如乡土化的吐字、通俗化的唱白等,又使东河戏的昆腔成为雅俗共赏的唱腔而广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东河戏的昆曲戏班雪聚班比东河戏最早的玉和班仅晚九年时间,成立于清[[顺治]]十一年,因此[[高腔]]与[[昆腔]]兼唱成了东河戏的传统。东河戏的乱弹腔包括二凡和西皮。东河戏唱乱弹腔的历史也是比较早的,据资料表明,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就有了,当然,东河戏的乱弹腔比高腔、昆腔要稍晚些。东河戏的西皮唱腔引入相对较晚,据传是清咸丰年间,[[广西]][[桂剧]]演员[[丁仔]]回家乡赣州,将桂剧的《[[仁圣会]]》《双界牌》 等10余个西皮戏传授给东河戏艺人,并与宜黄腔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东河戏的二凡西皮。东河戏的二凡西皮唱腔,后来被艺人称为"南北路","南路"指二凡(二黄),"北路"则指西皮。东河戏的二黄和西皮已不再是古老的曲牌体音乐,而是板腔体,以自制的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其板式非常丰富。

===舞台语音===

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官话,本剧种人称为赣州官话。其声平仄略与普通话相反:反之亦然,如"街坊"近如普通话的"解放";"背景"近如普通话的"北京"。丑行有时纯用地方语音插笠打诨。昆腔戏唱叶音略近"吴音"。

===班社===

东河戏班社多为班主制,由有衣箱(戏衣所有权的人)为班主,主持入社的人通常称为"老包"。他们有的自己有衣箱,有的向别人租来衣箱;有的自己能演戏,也有不会演戏的;有一人独当,也有几人合伙的。演员工资(以民国初为例)最高每年180元,最低80-0(银元);也有以"工分"计算的,最高800分,最低300-400分。班社免费供给米、柴、盐,各人自备油、菜。班社成员一般30-40人,除"老包"外,管班(联络)、伙头(炊事员),大衣、二衣、盔巾、杂箱、走杂各一人,乐队最多七、八人(通常只用四五人),余为演员。头目(最好的)老生负责拟定角色和演出节目及其顺序。

===曲牌===

东河戏的高腔与昆腔是用曲牌演唱的,因此其曲牌分为高腔曲牌和昆腔曲牌二大类。

[[File:东河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东河戏高腔曲牌,主要都在《[[日连传]]》一戏中,根据现存的本子统计,《目连传》中总共使用了154支曲牌,几乎是东河戏中所用的全部曲牌。其中有谱的曲牌有76支,有曲牌名但无谱的有78支。76支有谱的曲牌根据其曲调、帮腔及句尾落音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红衲袄】类、【四朝元】类、【驻云飞】类、【风入松】类、【汉腔】五大类,其中【红衲袄】类有16支,【四朝元】类有9支,【驻云飞】类有12支,【风入松】类有8支,【汉腔】类有12支。

东河戏高腔曲牌的运用,一般采用联套形式,常见的联套形式有南曲联套、北曲联套以及南北曲合套3种。东河戏的北曲联套非常值得一提,江西的许多高控在使用北曲曲牌时,一般都予以南化,使之趋向于南曲的风格,即所谓"北曲南唱",而东河戏中的北曲却是"北曲北唱",仍然保留北曲的音乐风格,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南戏兴起后,许多北曲曲牌被南化,其本来的音乐风格难以保留,而东河戏的北曲曲牌为北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代表剧目==

东河戏传统剧代表剧目有《[[雷峰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等。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主要演弋阳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三国传》、《封神传》、《铁树传》等。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黄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

高腔的《双斗猴》,皮黄的《九江为王》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很少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东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传承人物===

[[钟烈萱]],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申报。<ref>[http://www.newskj.com/kj/system/2019/11/20/030105285.shtml 非遗传承人钟烈萱:一生挚爱东河戏] , 客家新闻网 2019-11-20 </ref>

===保护措施===

[[File:东河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64年东河戏与赣南祁剧团合并为赣祁剧团。

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招收男女学员各十名,请回健在的部分老艺人任教。

为了东河戏的传承,东河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烈萱]]培养了一大批学徒,其传人有[[钟烈永]](丑角)、谢晓惠(生角)、[[钟小青]](老生)、钟益生(小生)、[[钟香英]](旦角)、陈建华(旦角)等十多人,所传角色行当齐全。除此之外,他还在田村中心小学非遗传习所兼任东河戏传习导师。通过带徒学艺和办班传授,其中有不少徒弟已经成为东河戏的艺术骨干,为东河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ref>[http://jx.ifeng.com/a/20160316/4374926_0.shtml 赣县多措并举保护和传承东河戏] , 凤凰网 2016-03-16 </ref>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2010年,[[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暨赣县樱花节举办,东河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烈萱]]组织剧团参加了民俗戏曲展演。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p01959oyppt|480|270|qq}}
<center>民族瑰宝东河戏</center>
{{#iDisplay:z01835qde4g|480|270|qq}}
<center>《东河戏申报片》</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