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博士后流动站

增加 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博士后流动站 ''' ,是指按照规定条件,评审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和后勤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批准其在某些学科内招收国内外刚刚获得 [[ 博士学位 ]] 的优秀年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组织。
==制度:==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 [[ 环境 ]] 下,由著名的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并借鉴了国外 [[ 博士后 ]] 制度和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于1985年开始实行的,目的是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 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里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 [[ 科学研究 ]] 工作。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制度。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产生背景有如下几个方面。
 1、 [[ 改革开放 ]] 初期,教育和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为博士后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2、建立博士后制度适应了 [[ 国家 ]] 改善高级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方式的客观要求。 
3、十年“文革”造成国家人才匮乏,科教战线百业待兴的现状是博士后制度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的动因。
 
4、吸引留学博士回国工作是博士后制度产生的直接诱因。
 1985年5月, [[ 国家科委 ]] [[ 教育部 ]] [[ 中国科学院 ]]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李政道教授所提建议的批示精神,在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和留学回国博士的建议并征求一些部门和地方意见的情况下,同财政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商业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磋商,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该报告(国发[1985]88号),这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工作站==
编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 [[ 组织 ]] 。 
===流动站===
编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指在 [[ 高等学校 ]] 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组织。 
===研究人员===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博士后”表明的是一种经历。博士是最高学位,不能把“博士后”看成比 [[ 博士 ]] 更高一级的学位,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不能再授予其它任何名义的学位称号,同时“博士后”也不是专业技术或行政职务。 
2、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而这种科研工作往往具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
 3、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而不再是 [[ 学生 ]] 。他们在博士后研究期间要与其他正式职工一样计算工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外,还享受同本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各种待遇。 4、对设站单位来讲,博士后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不列入正式编制,工作期满后必须流动出站,在其获得固定工作岗位前,实际上处于流 动状态。
717,4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