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增加 1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區域探索區-介紹 [[ 基隆 ]] 八斗子的過去和現在的 [[ 故事 ]] ,以影片、模型、工具展示等介紹海洋對鄰近居民的重要性,介紹漁村的文化與歷史演變,免費入場參觀。IMAX 3D海洋劇場-影片以海洋科學相關 [[ 教育 ]] 性質內容為主,透過先進的3D 技術、高擬真的音響設備,提供遊客身歷其境的臨場感。整體設計以藍色的海洋色調為主,搭配大廳上方的水母造形燈,顯得清新活潑。海洋生態展示館-以水族館呈現海洋生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預計2016年底開幕。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周邊設施===
此外,周邊研究和景觀設施,有[[八斗子公園]]、潮境海洋研究中心、環保復育公園、潮境公園和碧砂漁港,可欣賞知名的八斗子夕照,遠眺基隆山和 [[ 九份 ]] 景觀,探索旅野平疇、65高地景觀設計提供不同視角俯瞰八斗子的景緻與海天一色的廣闊視野;容園的美麗的綠色隧道,也是拍攝婚紗與漫遊的推薦之處。由海洋影響人文,再由人文反饋影響海洋,兩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中和周邊,可以得到最詳盡的解說與認識。
===展示與活動/展覽資訊/常設展===
【主題館-「水產廳」簡介】 <br>
「水產廳」位於主題展示館A 棟的5 樓及7 樓挑高空間,面積大約1,300平方 [[ 公尺 ]] ,靠近長潭里漁港側,原址是北部火力發電廠的新廠位置。「水產廳」展示水產科學及技術相關知識,內容包含「漁業」、「水產養殖」及「水產加工」三大科技領域。有別於傳統「漁業文化展示」方式,「水產廳」是一個融合「生態」及「科學教育中心」型態的展示館,一個可以讓我們親身「體驗」水產科學與科技奧妙、重要與前瞻性的展示廳。
主題一 海洋面貌 <br>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 [[ 波浪 ]] [[ 冰山 ]] 、海嘯與海中 [[ 生物 ]] 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
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 [[ 洋流 ]] 、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三 海洋資源 <br>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 [[ 染料 ]] 、治金、 [[ 陶瓷 ]] [[ 肥皂 ]] [[ 玻璃 ]] 、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 [[ 人工島 ]] 、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館-「海洋環境廳」簡介】<br>
臺灣四周環海,無論是在氣候、生態、文化以及經濟產業等方面都跟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黑潮 ]] [[ 赤道 ]] 帶來大量溫暖的海水,使得 [[ 臺灣 ]][[ 冬季 ]] 氣候比起同緯度的內陸國家要溫暖許多,季風受到海面氣壓呈現終年性的交替律動,適時地帶來豐富雨水,滋養農作物的生長;各種海洋生物,例如飛魚、旗魚、鯨豚等,搭乘著黑潮便車來到了臺灣,加上南海水團和 [[ 中國 ]] 沿岸流的交互影響,臺灣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使得漁業、養殖及水產品加工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來源,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飲食及信仰文化。我們可以說,海洋環境造就了臺灣這片豐饒的土地,我們無時無刻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依賴海洋環境而生存,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四周的海洋環境又有多少的了解呢?因此,「海洋環境廳」被設定為整個主題展示館參觀動線的第一個展廳,在觀眾踏入寬闊的海洋科技領域之前,先靜下心來感受臺灣海洋的獨特與豐富,藉著了解自身周遭多樣、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其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進而由內心感受到海洋環境的脆弱,需要我們的關心與保護。
「海洋環境廳」位於主題展示館C 棟的3 樓空間,面積約1300 平方 [[ 公尺 ]] ,本廳以「臺灣周遭的海洋環境」作為展示主軸,從感受海洋的存在開始,暗示觀眾即將進入海洋的世界,透過影像與互動展示,搭配無水海洋生態模型造景,了解臺灣海洋的多樣性,最後以臺灣四周海洋環境之變遷及海岸線今昔對比,引導觀眾思考海洋與人的關係,體認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透過本廳,觀眾將建立起對於海洋的初步認識,期盼更快融入海洋科學及科技領域。
【主題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簡介】 <br>
有別於台北的「長榮海事博物館」以及日本東京的「船の科学館」,位於基隆市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是目前全 [[ 世界 ]] 第一個以「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及其相關應用為主題之科學與科技展示廳,讓前來參觀的社會大眾可以透過觀察、互動操作方式,了解海洋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性,認識船舶與海洋工程的運作依存性,體會海洋工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進而憧憬未來海洋科技的發展前景。
在海科館展示團隊及海科館同仁的構思下,整個「船舶與海洋工程廳」,透過金屬、 [[ 玻璃 ]] [[ ]] 、各式投射光線以及青藍色空間所建構出的科技氛圍,使得參觀民眾一進入大廳隨即可感受到一股特屬於科技的靜謐氣氛。此時,身處大廳入口附近,還在電扶梯上的您,抬頭便可見到一具由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CSBC Corporation, Taiwan)高雄廠所建造的8600TEU 系列貨櫃船的巨型螺旋槳約四分之一尺寸模型。
透過巨大船艉螺槳之螺旋流線意象,引導出 [[ 船舶 ]] 科技在海洋之應用。巨型螺旋槳下方所擺設之世界地圖則將引領您了解海運與 [[ 生活 ]] 之關聯性,想像一下,在台灣,一旦海洋運輸無法正常運作,整個台灣民眾的生活會變得如何?
邂逅海天美景<br>
本展項主要透過視聽多媒體的呈現,讓遊客一覽本區域不同時節、四季變化的自然美景,不論是仿若鳶鷲御風飛行,飛覽本區特殊的山海環抱之海蝕崖、岬角海灣地形、或是欣賞變化萬千的海天綺色、或季節限定的翠綠 [[ 海藻 ]] 海岸、或秘密花園的海底生態⋯當然,名列「基隆八景」的「八斗夕照」、「社寮曉日」這些不容錯過的絕佳景緻,都將在此展區一一呈現。而本展區地坪的設計,也傳達了本廳的重要意圖- 這個廳屬於這整個區域的人民所有,所有人都可以在此空照圖上辨認出自己的家,以凝聚地方向心力。
從蜿蜒到稜角<br>
如同從八斗子到和平島這一段的海岸線,原本是蜿蜒的,有 [[ 礁石 ]] 、海蝕棚、小島、沙灘等的自然海岸,數十年的建設後,為了因應大小漁港的發展、以及防波堤的興建,海岸已經充滿稜角了;而海科館所在的八斗子地區,也因北火電廠的興建,從島變成半島;而八斗子漁港在建港前是一片美麗的金黃沙灘;潮境公園與復育公園原本亦是美麗的天然 [[ 礁岩 ]] 海岸,民國60 年代成為 [[ 垃圾 ]] 掩埋場與水肥處理場,海科館進駐後才蛻變成今日的公園;海洋大學亦歷經兩次填海造路,方能滿足學校之空間需求⋯這幾個案例僅是臺灣海岸利用現況的縮影,我們期待透過本展示,引領遊客進一步思考,人為力量對於 [[ 自然 ]] 環境改變之影響,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但未來臺灣海岸的變化,卻操之在你我的手中。
重返八斗子漁村<br>
整體劇場以 [[ 夏天 ]] 半夜至清晨八斗子漁港的景象為模擬造景,背景是遠山及海灣,近景為分段式造景,分別為漁船靠岸、卸漁獲、父親分魚、母親在漁寮生火煮魚、孩子協助挑柴生火、岸邊曬魚曬網⋯⋯等,現場呈現一個家庭忙碌的夜晚,帶領觀者從村民的角度,回憶童年的海灣生活。
阿嬤說故事<br>
在此展項中,將復原八斗子地區特殊的咾咕石作成的房屋及周邊環境,包含雞舍、水井等、屋中桌上擺放家常菜餚、牆上設有螢幕,配合阿嬤說 [[ 故事 ]] 互動,屋外門口吊掛著本區域特殊的「海女」採石花的配備,具體呈現漁家生活樣貌。阿嬤說故事的內容將包括早期八斗子漁家特殊活動及漁村媽媽辛勤堅毅的生活點滴等,將以口述歷史配合互動多媒體影像呈現。
新船下水 <br>
新船下水可謂漁村中特殊且熱鬧非凡的活動之一,早期訂製新船,船主需自行採購 [[ 木材 ]] ,再委託造船師傅製作,在新船下水典禮時,船上會掛滿其他船主或親友鄰居祝賀所送的新漁旗,進行「安龍目」(開光點睛)儀式後,便會進行試航,將船緩緩駛入海中,待依照習俗於港外繞行數圈後,再駛入港內,此時船主會從船上丟麻糬下來,讓村民搶接,象徵魚群食餌大豐收。除此之外,本主題亦包含了「魚訊來了」及「宗教節慶」等展示內容,讓觀者認識八斗子地區最具特色的焚寄網漁業之演進,及在地別具特色的各式宗教節慶活動。
===使命與目標 ===
一、沿革 <br>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或本館)籌建計畫是緣起於68年行政院所訂頒十二項建設計畫中,將興建海洋博物館列為中央文化設施項目之一,藉以提昇大眾的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內容。海洋博物館於74年6月成立籌建規劃小組,歷經參訪 [[ 世界 ]] 各國相關主題博物館、研議整體規劃報告、勘選建館基地等過程,78年9月行政院核定於基隆市設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教育部隨後於79年元月成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建規劃小組」。在歷經八年於基隆市政府將撥用及租用土地提供教育部興建海科館使用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於86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展開各項籌建業務的執行與推動。
79年籌備之初,籌建規劃小組借用 [[ 海洋大學 ]] 舊有房舍統籌辦理籌建業務。92年4月11日籌備處由海洋大學搬遷至建館基地內「容軒」賡續籌建業務,相繼完成「潮境公園」及「潮境工作站」並開放予民眾參觀。97年11月17日籌備處再遷至「潮境海洋中心」,開啟籌建任務新的一頁。「潮境海洋中心」的啟用,初步達成了籌備處98年起分區開館之目標;該中心總樓地板面積2,200坪,研究及典藏為其主要用途,海洋教育推廣為階段性任務,且於行政中心配合主題館興建完成前,亦暫肩負本館行政中心之重任。 101年區域探索館開館,102年1月海洋劇場開幕,102年3月籌備處遷移至行政中心,102年12月30日起開放試營運,完成海館籌建計劃任務,103年1月26日海科館於行政院長江宜樺蒞臨主持揭牌並正式對外開放服務。
此外,海科館基地位置也位於基隆地區、東北角海岸與 [[ 九份 ]] [[ 金瓜石 ]] 風景及瑞芳平溪風景區帶的樞紐,海科館將藉由位於「大東北角風景帶」的核心樞紐位置,將園區景點、周邊觀光資源及海灣、水下遊憩等項目結合,創造出優質的海洋體驗,發揮本館海洋生態保育之特色,吸引人潮匯集,提昇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有效整合及帶動「北台灣觀光休閒廊帶」的發展。<ref>[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290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目標與使命]</ref>
然而,早年電力開發屬於國防機密,文獻本來就不易流通,加上電廠閉廠太久,資料保存不慎以致早已散失。尋找發電廠原有設計圖說之作業,有如 [[ 大海 ]] 撈針之工作。在經數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北部火力發電廠之相關資料終於逐漸浮現,才發現該電廠之興建,原來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執行「南進政策」下,推動台灣工業化之重要基礎電力設施。北部火力發電廠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密切搭配,以穩定台灣供電(花蓮縣與台東縣除外)。(施等,2009)
3,0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