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增加 34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參觀須知】<br>1、請勿飲食、吸煙、嚼食檳榔或口香糖。<br>2、請勿使用閃光燈。<br>3、除互動式展品外,請勿觸碰展品。<br>4、請勿攜帶寵物(導盲犬除外)、危險物品入館。<br>5、請勿赤膊、穿著汗衫及拖鞋等不雅之服裝入館。<br>6、請勿大聲喧嘩、奔跑或嬉戲。<br>7、場內為開放公共空間,請勿臥躺椅面或地板。<br>8、展廳內,謝絕非館方解說員之人員使用麥克風。<br> 
★101高地全日開放,由於夜晚照明設備尚未齊備,請民眾小心自身安全。<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4897.html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TRAVEL KING旅遊導覽]</ref>
===展示與活動/展覽資訊/常設展===
【主題館-「水產廳」簡介】 <br>
「水產廳」位於主題展示館A 棟的5 樓及7 樓挑高空間,面積大約1,300平方公尺,靠近長潭里漁港側,原址是北部火力發電廠的新廠位置。「水產廳」展示水產科學及技術相關知識,內容包含「漁業」、「水產養殖」及「水產加工」三大科技領域。有別於傳統「漁業文化展示」方式,「水產廳」是一個融合「生態」及「科學教育中心」型態的展示館,一個可以讓我們親身「體驗」水產科學與科技奧妙、重要與前瞻性的展示廳。
【主題館-「兒童廳」簡介】 <br>
童年是一個充滿歡樂與探索的時期,在海科館的9個展廳之中,有一個空間特別為兒童所設計,這是全國第一個以海洋為主題的兒童樂園、在這個展廳裡有著各式各樣的遊具,讓孩子不只從遊戲中,也從周圍環境的布置中、從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認識海洋、親近海洋。整個展廳是一個以海洋為中心的寬敞冒險空間,包括陸地冒險、天空冒險、及到海底冒險等不同的活動空間配置,是一個快樂的遊戲探索場,讓孩子感受陸地上的生活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本展廳的參觀對象以4-8歲的幼童為主,以及陪伴入場照顧的家長。
【主題館-「海洋文化廳」簡介】<br>
為什麼在一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會有一個名為「海洋文化」的展廳存在?
在這,請您不妨先拋開「海洋文化」的各種學術型定義,單純回歸「文化」的本質。
【主題館-「海洋科學廳」簡介】<br>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br>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br>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
主題二 海洋探索 <br>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主題三 海洋資源 <br>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br>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主題五 海洋的未來 <br>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主題館-「海洋環境廳」簡介】<br>
臺灣四周環海,無論是在氣候、生態、文化以及經濟產業等方面都跟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黑潮從赤道帶來大量溫暖的海水,使得臺灣冬季氣候比起同緯度的內陸國家要溫暖許多,季風受到海面氣壓呈現終年性的交替律動,適時地帶來豐富雨水,滋養農作物的生長;各種海洋生物,例如飛魚、旗魚、鯨豚等,搭乘著黑潮便車來到了臺灣,加上南海水團和中國沿岸流的交互影響,臺灣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使得漁業、養殖及水產品加工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來源,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飲食及信仰文化。我們可以說,海洋環境造就了臺灣這片豐饒的土地,我們無時無刻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依賴海洋環境而生存,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四周的海洋環境又有多少的了解呢?因此,「海洋環境廳」被設定為整個主題展示館參觀動線的第一個展廳,在觀眾踏入寬闊的海洋科技領域之前,先靜下心來感受臺灣海洋的獨特與豐富,藉著了解自身周遭多樣、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其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進而由內心感受到海洋環境的脆弱,需要我們的關心與保護。
【主題館-「深海展示廳」及「深海影像廳」簡介】<br>
「深海展示廳」及「深海影像廳」這兩個展示廳可以說是海科館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展示廳,它們是由歷史建築「北部火力發電廠」的鍋爐室蛻變而來。提到這個很特別的建築物,不得不提一下它的歷史,北部火力發電廠興建於民國26 年(西元1937 年;昭和12 年),是日本領臺時期,使用海洋工程技術,進行「填海造陸」作業所構築的亞洲最新式大型火力發電廠。這個發電廠於民國70 年(西元1981 年)關閉,荒廢近20 年,直到有設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需求,才又引起大家的關注。而「深海展示廳」就是使用這個鍋爐室0公尺到8 公尺的空間,「深海影像廳」則使用8 公尺到30 公尺的空間。
【主題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簡介】 <br>
有別於台北的「長榮海事博物館」以及日本東京的「船の科学館」,位於基隆市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是目前全世界第一個以「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及其相關應用為主題之科學與科技展示廳,讓前來參觀的社會大眾可以透過觀察、互動操作方式,了解海洋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性,認識船舶與海洋工程的運作依存性,體會海洋工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進而憧憬未來海洋科技的發展前景。
【區域探索館-「區域探索廳」簡介】<br>
由於海科館地處極具潛力之觀光休閒廊帶,為驅動地區發展及帶動整體觀光產業之興盛,便了有「區域探索館」的成立。未來區域探索館2 樓將透過互動科技的呈現,提供本區域的旅遊資訊、三樓的區域探索廳將深入呈現「海洋觀光與休閒教育園區」(東至望海巷、西至海洋大學和平島之廊帶)豐富之自然景觀、人文及產業特色,以成為本區域發展遊憩、觀光
 
資源連結的中心,讓遊客更深入瞭解這個區域人文的內涵及特色,產生「心嚮往之」的情懷,願意走出展館、走入社區,親身體驗地方豐厚的海洋文化底蘊。以下將針對「區域探索館」三樓的「區域探索廳」進行介紹。
 展廳大綱<br>
本廳以「海洋孕育了這塊土地」為展示主軸,呈現本區域海洋特色的觀光資源。展示將觀光資源分為景觀、人文、產業三個層次,勾繪各層次脈絡精髓,讓遊客逐層次感動、認同與期盼:我們期待以令人讚嘆的自然與人文美景,令遊客產生感動;以漁村人們樸實的生活態度,取得遊客的認同,最後透過在地居民參與的展示,收羅地方記憶、凝聚地方之向心力,讓本廳成為未來地方發展生態旅遊、社區深度旅遊的前哨站。
主題一:美麗與更迭 <br>
海洋的孕育下,這塊土地上有鬼斧神工般的美景,而在人為力量介入後,今昔海岸已有全然不同的風貌。
 邂逅海天美景<br>
本展項主要透過視聽多媒體的呈現,讓遊客一覽本區域不同時節、四季變化的自然美景,不論是仿若鳶鷲御風飛行,飛覽本區特殊的山海環抱之海蝕崖、岬角海灣地形、或是欣賞變化萬千的海天綺色、或季節限定的翠綠海藻海岸、或秘密花園的海底生態⋯當然,名列「基隆八景」的「八斗夕照」、「社寮曉日」這些不容錯過的絕佳景緻,都將在此展區一一呈現。而本展區地坪的設計,也傳達了本廳的重要意圖- 這個廳屬於這整個區域的人民所有,所有人都可以在此空照圖上辨認出自己的家,以凝聚地方向心力。
驚嘆時空更迭<br>
從海洋大學到八斗子這片海岸,早期是一片蜿蜒的海灘,隨著人為力量的介入,自然海岸已變化、切割成公路、學校及數個漁港⋯此展項將說明眼前這片大好美景背後所曾經歷的滄桑與破壞,也期待為海洋生態與環保復育提供省思與借鏡。
從蜿蜒到稜角<br>
如同從八斗子到和平島這一段的海岸線,原本是蜿蜒的,有礁石、海蝕棚、小島、沙灘等的自然海岸,數十年的建設後,為了因應大小漁港的發展、以及防波堤的興建,海岸已經充滿稜角了;而海科館所在的八斗子地區,也因北火電廠的興建,從島變成半島;而八斗子漁港在建港前是一片美麗的金黃沙灘;潮境公園與復育公園原本亦是美麗的天然礁岩海岸,民國60 年代成為垃圾掩埋場與水肥處理場,海科館進駐後才蛻變成今日的公園;海洋大學亦歷經兩次填海造路,方能滿足學校之空間需求⋯這幾個案例僅是臺灣海岸利用現況的縮影,我們期待透過本展示,引領遊客進一步思考,人為力量對於自然環境改變之影響,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但未來臺灣海岸的變化,卻操之在你我的手中。
主題二:活力漁村<br>
本展項將呈現本區域特殊的產業及人文特色,透過大型造景與劇場的結合,參觀者可走入漁寮欣賞並融入舊時漁村時空。
 重返八斗子漁村<br>
整體劇場以夏天半夜至清晨八斗子漁港的景象為模擬造景,背景是遠山及海灣,近景為分段式造景,分別為漁船靠岸、卸漁獲、父親分魚、母親在漁寮生火煮魚、孩子協助挑柴生火、岸邊曬魚曬網⋯⋯等,現場呈現一個家庭忙碌的夜晚,帶領觀者從村民的角度,回憶童年的海灣生活。
 今昔漁寮<br>
現場提供遊客乘坐觀賞劇場展演的漁寮,是仿造八斗子早期的漁寮,當時的漁民大多在船主家旁邊搭蓋小屋,作為漁船作業返航後處理魚貨的地方,處理魚貨的人也以船主及船員的家屬為主,國民政府時期,已有人在沙灘邊搭蓋漁寮,以方便就近等候漁船歸行及爭取魚貨保鮮的時間,但多數漁寮仍分散在聚落中,一九六○年代後,專門處理魚貨的漁寮漸增,到一九七○、八○年代時,處理的魚貨已不僅限於八斗子漁船的魚獲了。今天,漁寮已經成為八斗子一種特有的、在北台灣罕見的小型魚獲加工廠聚集之處,走過八斗子聚落時,隨處可聞到陣陣魚香味,也代表八斗子人吃苦耐勞,所以還能夠維繫漁寮這種辛苦行業的存在。
 阿嬤說故事<br>
在此展項中,將復原八斗子地區特殊的咾咕石作成的房屋及周邊環境,包含雞舍、水井等、屋中桌上擺放家常菜餚、牆上設有螢幕,配合阿嬤說故事互動,屋外門口吊掛著本區域特殊的「海女」採石花的配備,具體呈現漁家生活樣貌。阿嬤說故事的內容將包括早期八斗子漁家特殊活動及漁村媽媽辛勤堅毅的生活點滴等,將以口述歷史配合互動多媒體影像呈現。
 新船下水 <br>
新船下水可謂漁村中特殊且熱鬧非凡的活動之一,早期訂製新船,船主需自行採購木材,再委託造船師傅製作,在新船下水典禮時,船上會掛滿其他船主或親友鄰居祝賀所送的新漁旗,進行「安龍目」(開光點睛)儀式後,便會進行試航,將船緩緩駛入海中,待依照習俗於港外繞行數圈後,再駛入港內,此時船主會從船上丟麻糬下來,讓村民搶接,象徵魚群食餌大豐收。除此之外,本主題亦包含了「魚訊來了」及「宗教節慶」等展示內容,讓觀者認識八斗子地區最具特色的焚寄網漁業之演進,及在地別具特色的各式宗教節慶活動。
 
Mini Cruise 八斗子不只是漁業重鎮,也曾歷經煤礦業與北火電廠營運的繁華盛況,本展項將以互動遊戲方式探索八斗子別有風情的觀光景點,並規劃數條主題路線,如「煤與電廠的傳奇之旅」、「戰爭攻防的想像之旅」,讓觀者可按圖索驥,親身探訪。此區介紹的景點將包括北部火力發電廠、深澳支線、福清宮、槓子寮砲台及八斗子碉堡等。
主題三:我們的故事 <br>
最後一個單元是「我們的故事」,這個展項將保留給所有社區民眾參與,展示內容則主要以物件、生活文獻、及生活影像等組合配置,交織成一面多層次的生活記憶牆,表現出在地的風情,也讓參觀者能分享當地的生活點滴。希冀能夠取得居民認同感,也讓遊客了解、感受漁村居民想要呈現的本地風情。海洋的孕育下,這塊土地上有鬼斧神工般的美景,而在人為力量介入後,今昔海岸已有全然不同的風貌。邂逅海天美景<ref>[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list/220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覽資訊]</ref>
===使命與目標 ===
一、沿革 <br>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或本館)籌建計畫是緣起於68年行政院所訂頒十二項建設計畫中,將興建海洋博物館列為中央文化設施項目之一,藉以提昇大眾的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內容。海洋博物館於74年6月成立籌建規劃小組,歷經參訪世界各國相關主題博物館、研議整體規劃報告、勘選建館基地等過程,78年9月行政院核定於基隆市設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教育部隨後於79年元月成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建規劃小組」。在歷經八年於基隆市政府將撥用及租用土地提供教育部興建海科館使用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於86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展開各項籌建業務的執行與推動。
二、使命 <br>
本館以學校團體和家庭團體為目標觀眾,是一座兼具展示、教育、研究、蒐藏、休閒娛樂功能,以激發觀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並使「海洋」得以永續發展為使命的博物館。
三、建館目標-海洋教育與觀光休閒園區(簡稱海洋教育園區) <br>
海科館將藉著各項展覽、教育、研究和蒐藏活動,呈現與詮釋有關海洋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及應用、台灣海洋文化的形成、海洋生態的演化、及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四、地理位置 <br>
海科館位於基隆市東側的八斗子地區,西鄰八斗子、碧砂漁港、東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有台2線(濱海公路)及台鐵鐵路深澳支線經過。建館基地約有48公頃,依山傍海,環境十分優美。
五、重要性-「大東北角風景帶的核心」 <br>
海科館基地東、北側臨太平洋,緊鄰台2線,並有碧砂漁港、八斗子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分別位於基地之兩側,海科館設施可結合週邊的漁港空間,成為基隆地區最大的都會活動場所,吸引人潮匯集,有助於帶動整體基隆的發展,形成都會區重要的活動中心。
根據史料記載與研究報告,北部火力發電廠(包含擴建工程),具有以下重大歷史意義: <br>首開填海造陸,將發電所構築在海峽(「八斗子海峽」;現稱「碧水巷」)之火力發電所 <br>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新之火力發電所 <br>首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 <br>確立新興工業台灣安定發展重要礎石 <br>參與「農業台灣」飛躍「工業台灣」關鍵推手 <br>首座高溫高壓之火力發電機組 <br>曾為國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遺址 <br>國人首建之火力發電廠擴建工程 <br>台電培育高級人才之搖籃 <br>為全世界第一座由火力發電廠轉變成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建築物 <br>被遺忘的北火記憶,是台灣歷史的的一部分,補足了這一段歷史傳承,將更增添本館的內涵與經營活力。 <br> <ref>[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469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北部火力發電廠]</ref>
===營業(開放)時間===
主題館(含特展廳)<br>
平日 09:00-17:00、例假日09:00-18:00 (閉館前一小時停止售票)
海洋劇場<br>
平日 09:00-18:00、例假日09:00-19:00 (閉館前一小時停止售票)
區域探索館<br>
平日 09:00-17:00、例假日09:00-18:00
潮境海洋中心<br>
門廳─平日及例假日 09:00-17:00
工作站─週六下午13:00-17:00 (一般民眾分梯進場)
圖書資源中心<br>週二至週五 13:00-17:00<br>
週六 09:00-17:00
※休館日:<br>
除夕、每週一(暑假除外)休館,逢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照常開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洽詢電話:02-24690731<br>費用簡介:<br>
★ 區域探索廳、101高地、圖書資源中心皆不收費。
★ 主題館<br>(1) 全票 TWD 200,適用一般民眾。<br>(2) 團體票 TWD 160,20人(含)以上團體。<br>(3) 優惠票 TWD 140,6~12歲兒童與持有學生證之在校學生。<br>(4) 博愛票 TWD 100,65歲以上長者(假日)。<br>(5) 免費票:65歲以上長者(平日)、持身心障礙手冊及其必要陪伴者一人,未滿6歲兒童。<br>
※每週三,設籍於基隆市與新北市瑞芳區居民免費入場。
★ 海洋劇場<br>(1) 全票 TWD 120,適用一般民眾。<br>(2) 團體票 TWD 100,20人(含)以上團體。<br>(3) 優惠票 TWD 90,6~12歲兒童與持有學生證之在校學生。<br>(4) 博愛票 TWD 60,65歲以上長者(假日)。<br>(5) 免費票:65歲以上長者(平日)、持身心障礙手冊及其必要陪伴者一人,未滿6歲兒童。<br>
※每週三上午第一場,設籍於基隆市與新北市瑞芳區居民免費入場。
★ 周遊券 TWD 330<br>
含主題館、海洋劇場、潮境海洋中心及個人語音導覽
===停車場===
有,收費停車場,收費方式請依現場公告。<br>
平日開放時間:09:00~17:00,假日開放時間:09:00~18:00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br>1、中山高速公路 → 基隆端 → 中正路 → 正豐街→祥豐街→北寧路→海洋大學→碧砂漁港→(新豐街過後靠左)漁港一街左轉 → 環港街右轉→ 漁港二街左轉→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區域停車場)。<br>2、中山高速公路 → 大華系統交流道 → (往瑞濱) 台62線快速道路 → 台2線濱海公路左轉(往基隆) → 深澳 → 北寧路(369巷過後靠右)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劇場停車場)。<br>3、中山高速公路 → 大華系統交流道 → (往瑞濱) 台62線快速道路 →(瑞芳過後靠右)八斗子匝道→調和街 → 北寧路(右轉過後靠左)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劇場停車場)。<br>
【大眾運輸】<br>1、台鐵:搭乘東部幹線→瑞芳車站→深澳支線(約8分鐘)→海科館站<br>2、基市公車:「103八斗子」、「111快捷公車(平日停駛)」至八斗子或海科館站下車<br>3、基隆客運:「1051國家新城-瑞芳」、「791國家新城-福隆」、「R66七堵車站-海科館」至八斗子或海科館站下車<br>4、國光客運:「1811台北西A站-宜蘭、羅東(經濱海公路)」、搭乘「1812南方澳-台北(經竹安站)」,至八斗子下車。 <br> <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4897.html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TRAVEL KING交通資訉]</ref>
File:深海展示廳及深海影像廳.jpg|缩略图|深海展示廳及深海影像廳[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tab/220/1597/0]
File:生物多樣性教學.jpg|缩略图|生物多樣性教學[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478]
 
</gallery>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