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溪山行旅圖》 范寬 (北宋)

增加 4,06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溪山行旅圖》.jpg|thumb|right| [https://www.kanzhongguo.eu/sites/default/files/styles/node_w600/public/image/2019/08/53769_1565567187_5.jpg?itok=LleD…”
[[File:《溪山行旅圖》.jpg|thumb|right|
[https://www.kanzhongguo.eu/sites/default/files/styles/node_w600/public/image/2019/08/53769_1565567187_5.jpg?itok=LleD_ncE 原圖連結]
[https://www.kanzhongguo.eu/node/53769「圖片來源 看中國」] ]]

'''《溪山行旅圖》 范寬 (北宋)'''

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范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

中國繪畫筆墨隨性揮灑,層巒疊嶂中的詩意家園盡現。山水間,浸透的是中國人的敏感心靈和微妙哲學。

他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後。

==畫家范寬生平==
范寬(約950-1027),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呼范寬。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畫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 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李成為北方畫派之代表。與關仝、李成形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

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在用筆上多采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傳世作品==
《溪山行旅圖》<ref>[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0959   典藏精選 - 范寬谿山行旅]</ref>、《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雪山樓觀圖》、《臨流獨坐圖》等。

==《溪山行旅圖》賞析==
[[File:《溪山行旅圖二》.jpg|thumb|right|
[https://www.pixelbread.hk/sites/default/files/styles/main/public/GROUP.jpg?itok=RBf4oyQ_ 原圖連結]
[http://www.pixelbread.hk/artreview/2016-04-14-2128「圖片來源 看中國」] ]]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

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ref>[http://www.pixelbread.hk/artreview/2016-04-14-2128 中國山水立軸繪畫美學形式之意義 ──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彭武斌 編圖/撰文]</ref>

畫中並沒有明顯的畫家落款,900百多年來,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此前儘管有董其昌的題跋,但那時還並不能完全證明這張畫是范寬的真跡。董其昌在跋上寫的是「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董其昌觀」董其昌寫的不是鑑定兩字。而像董北苑《龍宿郊民圖》與[[巨然]]的《雪圖》,董氏就寫了「董其昌鑑定」幾個字。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面對這麼高的評價不要驕傲,首先要判斷是否為真跡,這點不得不防,自古以來造假、販假的層出不窮。看上圖的納些印章都不能證實就是范寬真跡,只能證明流轉的歷史。

1958年8月5日,[[李霖燦]](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從畫的右下角發現了畫家的簽名,在樹叢處有「范寬」二字才確定是真跡無疑,此畫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范寬簽名版國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絹本,水墨,作者於樹傒間題“臣范寬制”4字。

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ref>[https://www.kanzhongguo.eu/node/53769   看中國 -台灣故宮十大稀世珍寶]</ref>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