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4
次編輯
變更
731部队
,创建页面,内容为“ '''731部队''',全名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是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
'''731部队''',全名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是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联军战俘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中国主权的重要罪证。<ref>[https://www.51qumi.com/40559.html 日本731部队滔天罪行有哪些?],51区网,2017-04-08</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731部队
对外称呼:加茂部队、石井绝密机关
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
工作内容:细菌战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
部队目标:侵略中国 发动细菌战
全名: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
释义:日本侵略军细菌战制剂工厂的代号
营地面积:占地300亩
杀害人数:约3000人
隶属机构;陆军省、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司令部
工作人员数量:二千六百余人
头目:石井四郎、北野政次
旗下部队:7大细菌部队
时间:1937年-1945年
==成立原因==
为了保护将士健康減少死亡率和患病率,先是在陆军军医学校设立研究室,然后再到中山大学为中心,由内而外逐步设计研究所,结果是传染病及死亡率下降,因此日本才得以加大力度研究,在国内不能做的事情就要另外想方设法去做故,就这样选择了远离日本国内,欧美各国也根本关注不到的中国东北,就这样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诞生了。
==影响==
日本731部队遗址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一样,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文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然而731部队的罪行更在于它拥有灭绝人类的能力,以无数活人实验为代价,比实施种族灭绝的奧斯维辛集中营的性质更为恶劣,因为它的罪行是以栖性整个人类为代价,应该要让世界更多人关注这段历史,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ref>[https://www.51qumi.com/40559.html 日本731部队滔天罪行有哪些?],51区网,2017-04-08</ref>
==731部队内幕==
1、以“防疫”旗号为掩护
1935年,从欧洲游学归来的石井四郎还是二等军医正(中佐),3年后飞快地晋升为军医大佐。二战结束后的1955年,石井四郎在为其教官清野谦次守灵的那天夜里,罕见地讲述了自己部队的情况:
“政府业已确定要制定国家百年大计:保护将士健康,减少死亡率和患病率……在这种情况下,先是在陆军军医学校设立研究室,再在中国华南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由内而外逐步设立研究所,最终设立了324个研究所。结果是,传染病及传染致死率下降,日本大藏省十分欣喜,得出结论:如此情况,可以继续扩展下去。因此,我得以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个设施齐全的综合大学研究所,里面有电气火车,也有飞机,在那里非常投入地从事研究。”
所谓“在中国华南以中山大学为中心”设立研究所,就是指日本军队以武力占领华南的广东中山大学,在那里设立“华南派遣军”。同时,日军在北京设立了天坛中央防疫所;在占据南京中央医院后设置了防疫给水部。至于在哈尔滨附近平房(地名)设立的机构,原名为“东乡部队”,后对外改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
2、“石井机关”遍布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第二个月,上海派遣军的战斗部队发生食物中毒,不少士兵饮用了受霍乱菌污染的河水而死亡。石井四郎接到汇报后,立即给陆军部和参谋本部打报告,并四处游说对战斗部队提供净水的重要性。数天后,他便向上海派遣军运送了5台“石井式”滤水机和200名给水部队人员。不久,这种滤水机被正式批准为陆军的“卫生滤水机”。
很快,日军组成了18个“师团防疫给水部”,在各条战线前方从事防疫给水业务。这些部门,加上由平房派往各地的分部,被统称为“石井机关”。
3、做“国内不能做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并非如石井四郎所说的那样,由于传染病及传染病死亡率下降,一个“巨大设施”才得以在平房建成。反而是颠倒过来——先是平房设施建成,而后由于卢沟桥事件爆发,各防疫给水部的数量才急剧增加了。
我们可以从石井四郎的讲话中看出他有一种嗜好,即:为了夸大传染病减少和传染病死亡率下降的业绩,不惜歪曲事实。然而,我们切不可因此疏忽了讲话中的另一个细节:
“在这方面,日本陆军请求国内所有大学做的事情有两种:能做的事情和国内不能做的事情。对此,军队是经过多次会议才做出决定的,而且,对于国内不能做的事情要另外想方设法……去中国东北北方就能做了。陆军遂决定在那里设立研究所。”
石井四郎选择了远离日本国内、欧美各国根本关注不到的中国东北,在那里进行《日内瓦议定书》所禁止的细菌武器的研制,这让陆军部十分认同。日本陆军省认为,研究中国东北的地方病以及研制疫苗,是设想中的对苏联作战所不可或缺的。
不过,石井考虑的“国内不能做的事情”,其意思不仅限于这些。他主张,在国内伦理上不允许的事情,在中国东北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他就是凭借“国内不能做的事情”这等理由,才得以让军部同意在中国东北建立一个大型研究设施。
为了保守“国内不能做的事情”的秘密,平房设施内被隔离的特设牢房交给特别班管理,石井四郎的二哥刚男亲自指挥。为工程建设而征召来的加茂村民成了特别班成员,身穿白大褂,脚蹬长筒胶靴并佩带手枪,以非同一般的装束负责监视。
就这样,731部队在中国东北的原野上诞生了。 <ref>[http://world.qianlong.com/2018/0417/2522598.shtml 日本女作家揭731部队成立内幕:研究细菌武器对付苏联],千龙网,2018-04-17</ref>
==结局==
在1945年的8月10日里,当苏联远东军进入中国后,位于滨江省地区的731部队早已经是乱作一团了,而且在关东军司令部的撤退命令下,当时在该地区的部队都纷纷撤离了,这就包括在该地区的731部队。而这731部队在当时又是怎样的一支神秘的部队呢?其实当时的731部队就拥有将近2600名成员,他们之间不仅仅有日本军官、医师及其家属等,而且来到中国的这些年里,他们每天都做着一些罪恶的人体试验,当然日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毕竟在国际上,细菌战争是被禁止的,所以日本为了不让苏联方面知道731部队的真实存在,也是想尽了一些办法。
据后来的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著述,当时的石井四郎首要需要解决并不是安全的将人员撤退,而是要确保这个731部队存在的秘密,绝不能让世界他国拿到直接证据,为此石井四郎还特意下了这么两条密令。第一:但凡是苏联军队在中国所途径的地方,都必须将731部队的支队销毁,其参与成员全部自杀。第二:为了更加确定的保守秘密,731的家属人员也都应该自尽。此密令一下,却遭受到了日本内部军官的反对,因为在这些队员当中,不仅仅有日本顶级的医师,还有许多学者,要是逼迫他们都自杀了,这对于日本来说就是一种损失,而且毫无价值。所以在后来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决定其家属可以逃过自尽一劫,并允许回到日本重新生活。
就在每个队员的家属撤退回国的前一个晚上,石井四郎还给每一位人发了一粒氰化物胶囊,其目的就是为了当这其中有人被苏军抓获了,还可以选择服毒自尽,用生命保守这个秘密。除此之外,石井四郎还严厉警告他们:要是有人回国之后,不小心多嘴的泄露了731部队的一些秘密,其后果自负!总的来说,石井四郎还要求他们回国之后不仅仅要隐瞒所有731部队的历史,而且还不得谋求任何公职。
这些事实也被后来的森村诚一给一一论证了,据他的调查,这些当年回国的家属们,的确是过着守口如瓶的生活,并一直遵守着石井四郎的密令,其命运大多也是贫穷的度过了余下的一生。至于石井四郎的下场嘛,他倒是为了逃命,竟最后将用中国人活体所做的一些实验数据交给了美国,并以此条件来与美国做了一些谈判。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美帝还是有所包庇731部队的人员,并没有将他们视作为战犯来处理,最让人痛恨的是,石井四郎竟逃脱了审判,最后还过上了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ref>[https://new.qq.com/omn/20180225/20180225A0ZI2W.html 731部队最终结局如何?一日本人为你揭秘,其实战后还在执行密令],腾讯网,2018-02-25</ref>
==遗址简介==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名义从事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生化武器研究生产等战争犯罪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将6.1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特别军事区域。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日址的整体格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简称七三一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存年代为1936~194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日址现有重点保护遗存27处,现有面积24.8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ref>[http://www.xuexila.com/lishi/quwen/wenhuayizhi/55361.html 731部队遗址在哪里具体位置],学习啦网,2018-02-07</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