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柳腔
,無編輯摘要
[[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 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序言介绍==
2008年6月7日 ,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17。
2008年,即墨柳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走回人们目光中。“柳腔业余剧团最多时曾达到80多个,现在也有50多个,活跃在即墨各乡镇。”[[袁玲]]介绍,自2010年她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柳腔[[青岛]]市级传承人以后,自己更感到对柳腔传承的责任,便率先尝试在即墨实验二小、德馨小学开设柳腔班,每周二下午为小学生们授课,“作为即墨的家乡戏,孩子们应当对柳腔有所了解。”
==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