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扬剧

增加 9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扬剧'''是发源于 [[ 江苏 ]] 省扬州市,成长于 [[ 上海 ]] 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 [[ 上海 ]] [[ 安徽 ]] 部分地区。
2006年5月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行地区===
江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 江苏 ]] [[ 扬州 ]] [[ 镇江 ]] [[ 泰州 ]] 地区、 [[ 安徽 ]] 部分地区和 [[ 南京 ]] [[ 上海 ]] 一带。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ref>[https://baike.so.com/doc/6925713-7147823.html 扬州扬剧网] , 360百科 2005年3月26日 </ref>
===演变===
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 [[ 补缸 ]] 》、《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 [[ 踩鼓 ]] 》、《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 [[ 僧尼下山 ]] 》、《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 [[ 魏征斩龙 ]] 》、《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 [[ 张郎休妻 ]]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 [[ 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 [[ 程俊玉 ]] 、潘喜云等。1919年,"小开口"到 [[ 杭州 ]] 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 [[ 上海 ]] ,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 [[ 葛锦华 ]] 、臧雪梅等。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唱腔曲调===
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扬剧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传统剧目有300多个,绝大多数是用幕表演出的传说故事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整理改编和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 [[ 鸿雁传书 ]] 》、《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已摄制成影片),现代戏有《夺印》、《黄浦江激流》等。著名演员有 [[ 高秀英 ]] 、金运贵、王秀兰、 [[ 石玉芳 ]] 、华素琴、顾玉君等。
==发展沿革==
[[File:扬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扬剧最早的源头,要上溯到江都一带的花鼓戏和香火戏。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即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这种花鼓戏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它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 [[ 探亲家 ]] 》、《种大麦》、《借妻》、《 [[ 僧尼下山 ]] 》、《荡湖船》、《王樵楼磨豆腐》等。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 [[ 杭州 ]] 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 [[ 上海 ]] 大世界舞台,轰动了各公司的游艺场。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艺人就把维扬小曲里的唱本如《 [[ 王瞎子算命 ]] 》、《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处,又加入了维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这时的花鼓戏已发展到盛极一时的地步,艺人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戏这个名称已不适应当时的演出,在他的倡仪下,改称为"维扬文戏"。以区别"维扬大班"。
"维扬文戏"在 [[ 上海 ]] 站住了脚,开始招收女徒学艺,首批优秀女演员有 [[ 筱兰珍 ]] 、筱招娣、陈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 [[ 金运贵 ]] 。女演员的增加,对扬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花鼓戏的唱腔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所以观众把维扬文戏叫做"小开口"。
虽然"小开口"是花鼓戏与清曲结合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却不同于花鼓对子戏和清曲坐唱曲艺,早期角色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即三个丑、四个花旦),多角同台。戏的内容大多为生活小戏,如《 [[ 探亲相骂 ]] 》、《小上坟》、《小放牛》、《 [[ 瞎子观灯 ]] 》、《王道士拿妖》、《打城隍》之类。剧目从"两大两小"即《 [[ 种大麦 ]] 》、《大烟自叹》、《 [[ 小尼姑下山 ]] 》、《小寡妇上坟》发展为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 [[ 分裙记 ]] 》、《孟姜女》、《柳荫记》。曲调轻松活泼,委婉悠扬,主要有[大锣板]又称(又称[大陆板])、〔相思调〕、《隔垛垛》、《青纱扇》等。
说到苏北香火戏,很久以前,江都老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据说香柜是专为烧香敬神王所用。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人称香火戏。
香火戏分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多演神话故事,如《 [[ 目连救母 ]] 》、《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外坛多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1920年左右,也就是扬州花鼓戏到 [[ 上海 ]] 演出的时候,它也到了上海。它在新民戏院首次演出时,改名为"维扬大班"。维扬大班在民间也有不小的影响。香火戏用锣鼓为伴奏乐器,曲调有〔七字句〕、〔十字句〕、〔斗法调〕、〔七公调〕、〔娘娘腔〕、〔水瓶调〕等,高亢质朴,粗犷雄壮,于是观众就把维扬大班俗称为 "大开口"。
当时,专演"大开口"的戏园相继开张,有闸北新民戏院、虹口庆长戏馆、太平桥同庆茶楼等。此外,安纳金路(今东台路)上的"维扬大舞台"也上演"大开口",来上海演唱的艺人逐渐增多,上演剧目渐渐以世俗的家庭题材为主,如《 [[ 琵琶记 ]] 》、《牙痕记》、《合同记》、《柳荫记》、《三元记》,有"十戏九记"之说。化装也有了发展,花旦用披纱包头并改穿戏衣。表演则模仿京戏,并能演武戏。扬州清曲进入上海的年代,与香火戏相近,以说唱为主,最早到 [[ 上海 ]] 的清曲艺人常为上海富户人家的婚姻、寿诞一类喜事唱"堂会"。
香火戏和花鼓戏同是产生于扬州一带的地方小戏,虽然各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与特点,但语言是相同的,都讲扬州话,原来唱维扬大班的艺人改唱维扬文戏的较多;维扬文戏增添了武场锣鼓,维扬大班也采用丝弦伴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二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吸收民歌小调和扬州清曲的优秀唱段,内容与形式日臻完美,1935年,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维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同期,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艺人在上海同台合演的《 [[ 十美图 ]] 》,也是这个新剧种破土而出的标志。
[[File:扬剧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曲牌==
现代扬剧音乐对于曲牌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1、一曲多唱。同一曲牌,在节奏、旋律上作适当变化,以表现多种感情。
扬剧1、一曲多唱。同一曲牌,在节奏、旋律上作适当变化,以表现多种感情。
2、曲牌组合。采用扬州清曲的套曲格式,根据剧情需要,将调性相近的曲牌有规律地组合,多用于人物的大段叙事和抒情。  3、摘句连接。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摘取若干曲牌的乐句,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体现词意,使词、曲结合得更为贴切。
4、旧曲变体。对原曲牌进行翻新。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人物繁多,如《 [[ 算命 ]] 》中天真活泼的曾姑娘,《 [[ 陈英卖水 ]] 》的闺阁小姐刘兰英,《 [[ 恩仇记 ]] 》中机智刚强的菊香。这类人物的唱腔,温柔缠绵、秀丽灵巧,有的重做功。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的贤妻良母、贞妇烈女、贵妇人等,念韵白,以唱功为主,表演淳朴细腻,娴静庄重,如《 [[ 鸿雁传书 ]] 》的王宝钏,《 [[ 断桥 ]] 》的白素贞等。
彩旦又分两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妇女,兼属丑行。化妆和表演要求夸张,浓装艳抹,行为乖张,如《 [[ 武松杀嫂 ]] 》的王婆等。另一种是心直口快、善良、性格爽朗的妇女,如《 [[ 三搜店 ]] 》的王快嘴,俊扮,重念白,用扬州方言,通过爽脆的白口表现人物性格,少唱。
[[File:扬剧7.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重唱功,要求苍劲浑厚,但不失女性特征,如《 [[ 断太后 ]] 》的李后等。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也分两支,一支是武旦,身手矫健,英勇善战,如《 [[ 上金山 ]] 》的白素贞、小青,《 [[ 百岁挂帅 ]] 》的杨七娘等。另一支是刀马旦,重身段工架,以气度神情取胜。如穆桂英、樊梨花等。这两支均兼重唱功,唱腔刚劲挺拔,内含柔婉妩媚。
生行表演艺术主要源于香火戏。早期香火戏多神话剧,后期则兼演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的剧目,正剧较多。这一传统使生角具有自己的特色。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
小生扮演男性青、少年,以文为主,能演多种人物。像《 [[ 二度梅 ]] 》中的落魄书生梅良玉,《 [[ 白蛇传 ]] 》中的小商人许仙等。唱腔简朴柔和,动作儒雅、秀逸。此外还有扮演儿童的。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一般都具有正直刚毅的性格,中年多戴青髯口,老年戴白髯口,如《 [[ 碧血扬州 ]] 》的李庭芝,《义民册》的书吏秦积安,《秦香莲》和丞相王延龄,现代戏《白毛女》的杨白劳等。重唱功,念韵白,有的兼用扬州官话,唱腔柔和,老年人的唱腔有苍老特点,表演讲究庄重、深沉。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年人,重武功、兼重唱功,如《武松杀嫂》的武松。
==经典剧目==
[[File:扬剧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江都扬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上海共有八个维扬剧团原图链接][http: 勇敢、苦干、华庭、联合、革新、新生、改进、三发,1951年合并为五个,正式定名为扬剧团。之后,演员潘喜云、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安徽,就地参与和发起组织苏北扬剧团(后为江苏省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安徽天长扬剧团等。1954年,上海的扬剧《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诗》等剧目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玉君、筱奎童、蔡元庆、丁曼华等分别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上海华联、友谊、艺宣三个扬剧团,分别归属普陀、杨浦、闸北管辖,并拥有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挂帅》、《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江都扬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File上海]]共有八个维扬剧团: 勇敢、苦干、华庭、联合、革新、新生、改进、三发,1951年合并为五个,正式定名为扬剧团。之后,演员[[潘喜云]]、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安徽]],就地参与和发起组织苏北 剧6.jpg|缩略图|右|300px|剧团(后为江苏省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安徽天长扬剧团等。1954年,上海的扬剧《[[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诗》等剧目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玉君]]、筱奎童、[[蔡元庆]]、丁曼华等分别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上海华联、友谊、艺宣三个扬剧团,分别归属普陀、杨浦、闸北管辖,并拥有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挂帅》、《[[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ref>[httphttps://www.nipic360kuai.com/showpc/3317755.html 9cd1cbd4d3d2951f7?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扬剧青年演员刘颖:戏曲正在年轻化], 快资讯 2019-12-11 </ref>
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 [[ 鸿雁传书 ]] 》是扬剧著名演员 [[ 高秀英 ]] 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 [[ 包公自责 ]] 》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还有80年代的《 [[ 皮九辣子 ]] 》、90年代的《 [[ 巡按还乡 ]] 》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ref>[http://www.yangju.cn/photo/jdyj/ 群英荟萃] , 扬州扬剧网 2018-05-15 </ref>
==濒危状态==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转移,扬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已处于濒危状态。 1、队伍萎缩。镇江、邗江、天长、泰县等地扬剧团,过去办得很红火,现也已撤消,上海原有3个扬剧团至今也不复存在,在现在流行区域内仅存6个扬剧团,演出场次也日趋减少。 2、演出场所减少。过去还存有一些相对稳定的扬剧演出场、点,现也纷纷转向,改成商场或歌舞厅。各地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扬剧的观众面日趋狭窄,接纳扬剧演出的热情不似昔日高涨。 3、后继乏人。艺校已停办扬剧专业多年,学员缺乏信心,教师年龄老化,面临断档的危机。 4、扬州市扬剧团是该剧种的支柱剧团,目前也因经费困难,艺术生产的投入力不从心,剧团演职员只拿60%工资,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k30030qt8lu|480|270|qq}}
<center>扬剧,上海记忆中的声音</center>
{{#iDisplay:e08288rti3z|480|270|qq}}
<center>扬剧《梁祝》楼台会</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