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增加 3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Virginia Woolf ''' ,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 英国 ]] [[ 作家 ]] ,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 [[ 伦敦 ]][[ 文学 ]] 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 [[ 小说 ]] 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415.html   趣歷史 - 英國女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ref>
== 人物生平编辑 ==
=== 早年经历 ===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 [[ 维多利亚 ]] 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ref>{{cite news|url=https://www.hongxiu.com/|title=自杀女作家之弗吉尼亚·伍尔芙 }} .红袖添香.2011-7-2[引用日期2014-01-16]</ref>
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br>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 [[ 剑桥 ]] 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作家 [[ 伦纳德·伍尔芙 ]] (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br>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伍尔芙确实是个好演员,许多传记作家对她的这场“王子秀”津津乐道,因为那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布罗姆斯伯里团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员才又聚集起来,另组为“记忆俱乐部”,以绝对的坦诚为原则回忆各自的人生经历,伍尔芙对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禽兽之行的揭露和控诉即始于此时。
99,0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