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星际行星

增加 1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星际行星.jpg|350px|缩略图|右|<big>星际行星</big>[https://2c.zol-img.com.cn/product/96_500x370/308/ceiBWThpwmuc.jpg 原图链接][https://m.zol.com.cn/article/3206323.html 来自 中关村在线 的图片]]]
''' 星际行星 ''' (英语:Interstellar planet),又称为流浪行星(Rogue planet)、游牧行星(nomad planet)、自由浮动行星(free-floating planet)、孤儿行星(Orphan planet)、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粗略地说是不绕任何 [[ 恒星 ]] 公转的 [[ 行星 ]] ,或只围绕星系公转的行星。虽然其不围绕任何星体公转,却只具有行星质量。它们可能是受到其他行星等 [[ 天体 ]] 的引力影响而被抛出原本绕着公转的行星系统的行星,或是在行星系统形成期间被弹射出来的原行星,以致流浪于星系或 [[ 宇宙 ]] 之中 。2011  2011 [[ 科学家 ]] 利用重力微透镜法首度证实星际行星的存在,并推测 [[ 银河系 ]] 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有恒星的两倍之多。虽然它们在星际中流浪,但不代表它们不能支持生命——尽管如此,其上存在的生命可能也只是如 [[ 细菌 ]] 般的微生物。另外有一些巨大的星际行星是以恒星形成的方式诞生,而非被抛离行星系的行星。这种星际行星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定义为次 [[褐矮星| 棕矮星 ]] ,如只有8个木星质量的 [[ 蝘蜓 座110913座]]110913-773444。
==发现==
当一个行星大小的天体经过一个背景恒星时,其引力场将会导致该恒星的亮度瞬间上升,这就是微引力透镜现象。日本 [[ 大阪大学 ]] 的天体 [[ 物理学家 ]] 高广寿美及其同事们成立了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镜观测(Microlensing Observations in Astrophysics)和光学重力透镜实验(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团队,由于2011年先后使用 [[ 新西兰 ]] 约翰山大学天文台的1.8米MOA-II望远镜、华沙大学的1.3米望远镜和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望远镜加上 [[重力透镜| 重力微透镜 ]] 观测法,以寻找星际行星。他们总共观察到474次重力微透镜现象,其中10次有足够证据显示星际行星的存在。他们亦推测在银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将近主序星数量的两倍。部分 [[ 天文学家 ]] 更认为星际行星的数量比 [[ 主序星 ]] 数量还要多10万倍。 于2013年,泛星计划用直接摄像法发现了系外行星PSO J318.5-22。
==特性==
一般人或会认为,该等行星在没有 [[ 太阳 ]] 的环境下,其温度一定接近绝对零度。但在1999年大卫·史提芬逊(David J. Stevenson)发表的论文则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提及被逐出 [[ 太阳系 ]] 的行星,由于有“放射性热力散失”(radiative heat loss),因此在冰冷宇宙中,它们或可保留气态的浓密 [[ 大气层 ]] ,因此有可能不会被冻结。此推论以大气的阻光度来推测的,大气越浓密,阻光度越高,因此浓厚的氢气可阻挡不少放出的 [[ 红外线 ]] ,保留热力。
另方面,有认为在行星系统形成期间,有不少较小的原行星会被弹射出该系统。由于距离 [[ 太阳 ]] 越远,行星所接收的 [[ 紫外线 ]] 会越少,其空气分子的动能也会越少,在这种情况下,重力与地球相近的行星可保留其氢气和氦气。
通过计算,一个与地球体积相近的行星,在一个千巴 [[ 氢气 ]] 的大气压力下,其核心的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衰变所产生的地热能可把表面温度上升至水的 [[ 熔点 ]] ,因此有认为该等行星或有海洋存在。他们也认为该类行星的地质活动可持续极长的时间,通过地质活动产生磁层抵御外来 [[ 辐射 ]] ,以及海底 [[ 火山活动 ]] ,能为行星的生命提供能量,所以其上是有可能有生命的。但要侦测该类行星的存在可谓十分困难,因相对于宇宙背景辐射,它们所释出的微波会显得极弱。
同时,气态流浪行星周围也有可能有像 [[ 木星 ]] 般庞大的卫星系统。在其卫星群与流浪行星的 [[ 潮汐 ]] 作用下可保有热力,所以可能存在生物。卫星上也有可能存在靠分解卫星上的物质获得能量的 [[ 微生物 ]]
248,9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