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莫特問題

增加 2,89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br><img src="http://a1.att.hud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br><img src="http://a1.att.hudong.com/82/89/50200014992522154994898935070_s.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baike.com/wiki/%E5%86%85%E7%BB%B4%E5%B0%94%C2%B7%E5%BC%97%E6%9C%97%E8%A5%BF%E6%96%AF%C2%B7%E8%8E%AB%E7%89%B9 圖片來自互動百科]</small>
|}

在[[量子力學]]裡,'''莫特問題'''(Mott problem)是一個[[弔詭]],顯示出在[[研究]][[波函數塌縮]]<ref>[https://pansci.asia/archives/tag/%E6%B3%A2%E5%87%BD%E6%95%B8%E5%A1%8C%E7%B8%AE 波函數塌縮],泛科學</ref> 與[[量子測量]]時所遇到的困難。這問題最先由[[內維爾·莫特]]爵士與[[維爾納·海森堡]]於1929年表述為在[[雲室]]裡,[[圓對稱|球對稱性]]波函數塌縮為線形徑跡的弔詭。

實際而言,幾乎所有[[高能物理學]]實驗,例如那些在[[粒子碰撞器]](particle collider)進行的實驗,涉及到的[[散射]]波函數都具有球對稱性。可是,粒子碰撞後的偵測結果,總是呈線形徑跡。這真是令人難以揣測,為什麼球對稱性波函數在實驗裏會展現為線形徑跡?然而,這是所有粒子碰撞實驗慣常得到的結果。

1953年,物理學者[[模里西斯·任寧格]](Mauritius Renninger)給出一個相關的變版表述,知名為[[任寧格實驗]](Renninger experiment)。在這表述裏,沒有偵測到粒子的事件也可以算為量子測量,換句話說,測量可以被完成,甚至在沒有偵測到任何粒子的狀況下。

==莫特的分析==
在莫特與海森堡的原本1929年表述裏,他們提到一個放射性[[原子核]]發生[[衰變]],發射出一個[[α粒子]],其波函數呈球對稱性;但是,在[[威爾遜雲室]]裡觀察到的這種衰變的結果永遠是直線徑跡(假設偏轉粒子徑跡的磁場為零)。直覺地思考,這種波函數應該隨機地將雲室內的原子離子化,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莫特給出理論證明,在[[位形空間]]裏,雲室的所有原子都在作用,雲室裏每一顆凝結珠發生在同樣直線附近的事件具有壓倒的可能性。唯一不確定的是,波函數會塌縮為哪一條直線徑跡;其機率分佈呈球對稱性。

莫特的分析令人聯想到[[理查·費曼]]發明的[[路徑積分表述]]方法,但是比它要早了二十年。思考被α粒子離子化的原子,通過計算它們的每一種可能位置組合,莫特證明,聯合機率分佈壓倒性地傾向於離子化路徑就是經典路徑的案例。

==現代應用==
現今,莫特問題偶而會出現於天文物理學或宇宙學的理論研究裏,當思考[[大爆炸]]的波函數演化或其它天文學現象之時。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