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褂

增加 1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马褂'''(满语:ᠣᠯᠪᠣ,转写:olbo),在清代文献中称行褂,是 [[ 中国 ]] 清代及 [[ 民国 ]] 男式服装之一,被视为一种外套或夹克,套在满式长袍外面穿用,与 [[ 长袍 ]] /长衫合称“长衫马褂”或“长袍马褂”。马褂有袖(无袖的称作马甲),分大襟、对襟、 [[ 琵琶 ]] 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长到肘部。材质上有单、夹、皮、纱、棉等种类。 马褂在顺治年间多为满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流行全国[1] 。 在清朝,明黄色的黄马褂是特赐给有军事功劳者、对皇家有功劳者、或者武艺高强的军人与精于打猎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明黄色的 [[ 黄马褂 ]]
==演化==
 虽然常被认为是满族人的衣装,但马褂的雏型在 [[ 明朝 ]] 已经出现,《明宣宗射猎图》中就有宣宗皇帝穿上对襟无袖马褂射猎的画像。 马褂是清朝官员制服的一种,在《清朝通典》内长与坐齐的褂子称为行褂,设计上方便骑马时穿着。满清皇帝的制服分为朝服、龙袍、常服褂、行褂、常服袍、行袍。[2]行褂比常服褂短。[3]满清官员的制服分为“ [[ 朝服 ]] ”、“ [[ 常服 ]] ”、“行服”和“雨服”几种。当中行服是出外时所穿,而马褂(亦称为“行褂”)即行服的一种。据《大清会典》定制,清朝皇帝、王公大臣及文武品官的行褂形制相同,但以面料的颜色区分等级。皇帝和亲王色用石青,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等色用明黄。在八旗之四正旗中,除 [[ 正白旗 ]] [[ 正红旗 ]] [[ 正蓝旗 ]] 副都统之行褂色各如旗色外, [[ 正黄旗 ]] 副都统的行褂为金黄色。[4] 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著者的阶级有关,当中 [[ 黄色 ]] [[ 皇帝 ]] 的专用 [[ 颜色 ]] ,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5]皇帝、亲王的常服行褂则用石青色。 [[6] 民国 ]] 元年(1912 ),北洋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民国元年十月初三)。男子常礼服采用中西两式,即《服制》中所指的甲乙两种。《服制》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 ),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在台湾,参加正式传统宗教祭典时,主祭、陪祭者多会穿着马褂。近年来参加佛教式丧礼的家属由传统披麻戴孝改为穿着 [[ 黑色 ]] 马褂。
==黄马褂==
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
 
===行职褂子:===
 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着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褂子”,没有 [[ 花纹 ]] [[ 图案 ]] 。因为是因职而穿着,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穿。 
===行围褂子:===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 [[ 咸丰 ]] 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 
===武功褂子:===
 第三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意义上才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 “赐穿黄马褂”。据考据,这种赏赐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一路至嘉庆年间都未见于史书;相信是在道光或咸丰以后才开始出现。到了 [[ 太平天国 ]] 起后更多见赏赐于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而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清末时 [[ 慈禧太后 ]] 便曾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特使特赐:===
 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书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 [[ 紫禁城 ]] 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
==视频==
 
===<center> 马褂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皇帝御赐的黄袍马褂到底有多牛的身份地?看完这段,</center>
<center>{{#iDisplay:w07412xultp|560|390|qq}}</center>
 
 
<center>刘墉献一桶生姜给乾隆,大家都嘲笑他,结果皇上赏他一件皇马褂</center>
721,7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