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休戚与共

增加 3,03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休戚与共</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休戚与共</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xiū qī yǔ gòng</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唇亡齿寒]]

'''反义词''' :不共戴天、[[无关痛痒]]、[[漠不相关]]

'''出 处''' :《晋书·王导传》

'''体 裁''' :[[成语]]

'''释 义''' :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

'''休戚与共'''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iū qī yǔ gòng。意思是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出自《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成语资料==
英译:share weal and woe;stand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解释: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造句: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出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国语·周语》:“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唇亡齿寒

反义词:[[不共戴天]]、无关痛痒、[[漠不相关]]

灯 谜:休戚与共(打一字)谜底:伐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厉公为了不让那些王族公子留在国内无所事事、坐享其成,就把他们分别派遣到别的国家去当官。其中一个叫[[姬周]]的公子就被派到周国的单襄公身边做家臣。

姬周是个十分热爱祖国的有志青年。他身在国外,却处处把国家的大事小事牵挂在心头,凡是遇到晋国人,他总要问长问短,不厌其烦。听到好消息,他会喜形于色,满面春风;听到坏消息,他就双眉紧锁,忧心忡忡。

单襄公看在眼里,钦佩在心头,他嘱咐身边的人说:“姬周是个有志有为的青年,他身在[[异国他乡]],心却始终与祖国休戚与共,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

果然,不久晋国大乱,晋厉公被杀,姬周立即被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悼公。那年,他才14岁。

==成语辨析==
“休戚相关”和“休戚与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休戚相关”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

==视频==
{{#ev:youku|XNzI3NDcyNjEy|640|center|休戚与共|frame}}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68,5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