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澳门文化

增加 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澳门文化 ''' 为中华文化的一环,亦因 [[ 葡萄牙人 ]] 居留澳门四百年,构成了澳门独有的土生葡人文化,而且在 [[ 语言 ]] [[ 文学 ]] [[ 宗教 ]] 、民俗、 [[ 建筑 ]] [[ 饮食 ]] 等方面,亦融合出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语言==
[[ 澳门基本法 ]] 》第九条规定 [[汉语| 中文 ]] 和葡萄牙文为官方语言。
==饮食文化==
澳门烹饪吸收了 [[ 广东 ]] 地区的烹饪法和 [[ 食材 ]] ,以及 [[ 香港 ]] [[ 葡萄牙 ]] [[ 印度 ]] [[ 非洲 ]] [[ 东南亚 ]] 的特色,创制出独一无二的澳门土菜 ,例如烧腊、多士、非洲鸡、马介休、葡国鸡、沙嗲等
==建筑==
由于澳门在近代中国与外国联系中的重要地位,蕴藏了丰富的 [[ 文化 ]][[ 遗产 ]] 。2005年7月15日,22座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被列入《 [[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的澳门历史城区<ref>[https://www.sohu.com/a/138588868_157267 澳门,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看澳门)(图)] ,搜狐,2017-05-06</ref>。另外,富有特色和 [[ 历史 ]] 意义的 [[ 建筑物 ]] 亦被收录在《澳门文物名录》内。澳门旅游局与文化局曾于2006年定为“2006澳门世界遗产年”,并合办多项文化及促销活动,藉以吸引各地游客。
在2007年11月底,因为东望洋灯塔附近的建筑项目影响景观,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曾通过该组织的 [[ 北京办事处 ]] 向澳门政府致函,表达对有关问题的关注。经过与教科文组织协调,政府于2008年4月公布规范东望洋灯塔附近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法律文件,而该处附近有争议的部分建筑项目,也在该规定公布后停止施工。
澳门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 [[ 瓷砖画 ]] (azulejos)艺术作为蓝本<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0695069 带你走进澳门,那些寻常巷陌的小故事],知乎,2017-11-3</ref>。其 [[ 蓝色 ]] [[ 白色 ]] 的主调,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称,成为了澳门的地方特色之一。在葡萄牙管治时期,街道名牌的葡文名称一般占了名牌四分之三的面积,中文则占四分之一。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便把街道名牌的设计修改,中葡文街名各占名牌面积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而街道的中文名称也由原来的直书改为横书。当前民政总署正逐步更换澳门的街道名牌,其中离岛区的街道名牌已全部采用新的 [[ 设计 ]] ,澳门区旧有的街道名牌设计也正逐渐减少。
早期澳门的街道以原色碎石铺砌,罅隙较大。在1990年代澳葡政府重金在葡萄牙请来 [[ 技师 ]] ,在议事亭前地铺砌葡式碎石路(Calçada Portuguesa),使之成为行人专用区。后来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在妈阁庙前地都铺上碎石。惟后期铺设的碎石造工不佳,大雨过后碎石脱落有碍观瞻,且易绊倒行人。另外在市政当局在旧城区也铺设石板街。
==参考文献==
112,4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