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州城池

增加 1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湖州城池'''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歷史上的城垣。據文獻記載,戰國末,[[楚国|楚]]相春申君[[黃歇]]改封[[江東]]後,于[[蘇州|吳墟]]西南立[[菰城縣]],今[[下菰城遺址]]為菰城縣之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改菰城縣為[[烏程縣]],縣治仍設於斯,直至秦亡漢興之際才北移至楚霸王[[項羽]]建的[[湖州子城|子城]]([[項王城]],今湖州城址)。
== 歷史 記載 ==
=== 下菰城 ===
下菰城是湖州建城2200餘年歷史的開始,是湖州「祖城」,位於今湖州市南郊,具體方位在[[吳興區]][[道場鄉]]和尚山南麓,北依[[金蓋山]]、東南面朝[[東苕溪]]。菰城縣城的內城、外城各約8萬平方米和20萬平方米,稱之曰「重城屹然」、「青樓連延十里」。但據考古調查發現,下菰城的始築年代當在春秋甚至更早,戰國末曾修築與擴建。因此有專家認為,菰城當建于春秋時,原是吳國屯兵之城,後廢棄。
子城城周1里367步,东西237步,南北136步,原设有东、中、西三门,中门上有谯楼,其上设有漏刻鼓钲,东西门亦各有城楼(后门与楼俱废),东门外原有城隍桥通向[[湖州府城隍庙]],子城外有城壕与[[霅溪]]相通,旧可通舟楫<ref name= "湖州府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子城拆毀,城壕漸塞。明[[成化]]年間子城則留下諸樓之基,后多毀廢。民國初其後半部分改建為公園。今尚存[[愛山廣場|愛山臺]]及高墩頭(今湖州子城城墙遗址)150米處。
 
=== 羅城 ===
東晉[[大興]]年間子城外築羅城,又稱「外城」。唐武德七年(624年)重築,李孝恭持廓大之,周二十四里,東西十里,南北十四里,開九個城門。宋代羅城累有修建,[[嘉泰]]元年(1201年),知州[[李景和]]重修城池,设有六门,东迎春门,西清源门,南定安门,北奉胜门(俗稱「霸王门」),东北临湖门,西北迎禧门(俗稱「清塘门」)。其中清源、临湖两门为[[水门]],其它四门则兼有水陆城门,原唐置放生池侧闾门,定安门东西瓮门废<ref>南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罗城东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统记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所筑。……城门旧有九所,放生池侧有闾门,定安门东西各有瓮门,竝废,城面各有壅塞处,今为门六,内清源、临湖止有水门,余四门水陆各一,东曰迎春门,西曰清源门,南曰定安门,北曰奉胜门,东北曰临湖门,西北曰迎禧门。</ref>。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羅城由[[張士誠]]守湖州的大將[[潘原明]]縮小重建,東縮半里、西縮1里、南北各縮數丈,城周減少到13里138步,此格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初子城後半部分改建為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十年(1931年),先後拆城墙北門段、南門段。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築環城馬路,城垣大部被拆,1980年拆去最後一段築了環城西路。
== 城內 坊巷 ==
自秦末湖州建子城、東晉大興年間子城外建羅城起,城內街巷就以子城為中心,沿河道向四周延展,各街巷多為彎曲狹窄的石板或塊石路,以眾多石橋相聯接。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