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07
次編輯
變更
香港粤语
,無編輯摘要
香港粤语(英语:Hong Kong 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港式广东话、香港话,为流通于香港社会的粤语,香港人一般惯称为“广东话”或“中文”。香港粤语源于广州,故与西关口音广州话互通,不过与粤语其他分支则有较大分别。随着各地交流频密,香港粤语中之部分词汇被借用至其他粤语使用地区,包括回流广州,互相影响。香港粤语以广州话为基础,加入英式英语,结合香港自身日常文化而成;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式英语及其他外来词,亦有香港特色的口语、词汇、俚语、俗语及粗口,以及各行各业术语等。
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州话为香港的压倒性通用语言,89.5%人以此为常用语言,次位为英语,占3.4%,使用者多为香港华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话(闽南话)为1.1%;第五位、第六位及第八位分别为客家话、潮州话和上海话分别为0.9%、0.7%、0.3%;普通话为1.4%,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 <ref>[https://www.sohu.com/a/340177862_729395 说粤语,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搜狐,2019-09-10 </ref> ;第七位的他加禄语和第九位印尼语多为外籍佣工使用。
==历史==
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开埠后,广州人、四邑人、东莞人、潮州人、闽人等陆续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语言,如广州话、四邑话及闽南话等。到清朝末年,土客械斗,大批广州以及江门平民涌进香港,使粤语(如四邑话)人口增加。香港本为小渔港,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数为苦力以及建筑工人,亦有商人,加上广州离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商人亦大多为广府人。不少广府人在香港以及广州之间打工,香港市区和省城广州来往频繁,广府人是香港最大的群体,此外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间很少沟通,但部分或以官话或简单英语沟通。此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基本定型。因此在香港市区,广州话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语言,成为商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际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约50万,当时香港社会上流通多种方言,包括广州话、客家话(非本地客家人)、闽南话、闽东话、四邑话、潮州话及东莞话等;在新界则有围头话及客家话,以及水上人的闽南话和蜑家话 <ref>[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7-02/07/content_40239473.htm 广式粤语vs港式粤语,竟然有这么多不同!],中国网, 2017-2-7 </ref> 。由于1949年前香港的粤人与客家人混居,以锦田话为代表的香港粤语带有浓重的粤客混杂口音。国共内战后,大量人口涌入香港,此时期移民都是以来自广东为主,另外亦有不少来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社会增添上海话、北方官话使用者;具经济优势的江浙难民,扩大了吴语对香港粤语的影响。
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万,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各族群都以自家族群的语言交流。之后,随着大陆偷渡潮,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万之速度大幅增长,当中多为广东人。为方便沟通,香港在教育、广播以及政府机构使用粤语广州话。战后出生一代绝大多数在粤语环境中成长,粤语成为香港华人惯用语言以及通用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