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次編輯
變更
隋煬帝
,無編輯摘要
隋煬帝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間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據研究僅從西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間就動用了近540多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開鑿[[通濟渠]]、永濟渠),[[長城#北朝及隋長城|長城]]和[[隋唐洛陽城遺址|洛陽]]城。又西巡[[張掖]]、“親征”[[吐谷渾]]、以厚利誘使西域商賈至[[洛陽]],並于[[大業]]八年(612年)徵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了舉國之力,最終於西元611年引發民眾乃至貴族大規模的起義——[[隋末民變]],從即位至大亂,隋僅有6年的所謂“太平盛世”。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部下縊殺。<ref>Xiong, Victor (2006),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His Life, Times, And Legacy" p.187-8,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079146587X</ref>其將[[科舉制度]](科舉制的萌芽于[[魏晉]][[南北朝]]<ref>張希清,科舉制度的定義與起源申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ref>)正式歸為國家政策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而[[隋朝大運河]]在其後大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運河]]取代。其他功績如討伐[[吐谷渾]](隋煬帝609年攻滅吐谷渾,但到了615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複國<ref>初,隋煬帝自征吐谷渾,吐谷渾可汗伏允以數千騎奔黨項,煬帝立其質子順為主,使統餘眾,不果入而還。會中國喪亂,伏允複還收其故地。《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ref>)、高句麗(三戰均以失敗告終)則對後世毫無影響。<ref>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蕩盡。《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ref>
楊廣即位後幾乎每年徵發重役。仁壽四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至六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余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像。隋煬帝年年遠出巡遊,曾三游[[江都]],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肆營造離宮,擾掠地方,浪擲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fact| 隋煬帝在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
== 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