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干旱

增加 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干旱.jpg|350px|缩略图|右|<big>干旱</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15/7f3f397002284b9da21e6039fe3da003.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14192955_9989614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干旱 ''' 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或高温少雨,使 [[ 空气 ]] 及土壤的水分缺乏。而干旱发生主要与偶发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增加,导致有限的 [[ ]] 资源逐渐短缺。二是 [[ 森林 ]] 植物被人类破坏, [[ 植物 ]] 的蓄水作用丧失,便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社会经济,特别是 [[ 农业 ]] 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 [[ 沙尘暴 ]] 频发等诸多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
==旱灾==
旱灾指因 [[ 气候 ]] 严重或不正常地干旱而形成的 [[ 气象 ]] 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 [[ 农作物 ]] 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欠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中国历代容易发生旱灾,帝王在旱灾发生时常有 [[ 祈雨 ]] 的活动,例如《册府元龟》卷一四五《帝王部弭灾》:“长兴二年四月乙巳,帝幸龙门寺祈雨,至晩,还宫”。崇祯末年,旱灾频繁,崇祯本人虽然精励图治,最后仍导致亡国。《益都县志》记载1639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 光绪 ]] 年间亦有大旱,1876年12月11日的《申报》记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丁丑年(1877年),山西旱荒严重,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 山西 ]] 巡抚 [[ 曾国荃 ]] 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饥民铤而走险,“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 [[ 蝗灾 ]] ,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人民更是饱受迁徙流离之苦,引致社会动荡。 [[ 明代 ]] 丘濬指出:“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因此,为了维持 [[社会秩序| 公共秩序 ]] ,救荒几乎是执政者的重要课题,《 [[ 周礼 ]] ·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49,0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