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5
次編輯
變更
宗周鐘
,無編輯摘要
宗周鐘在外形上最為醒目的特徵是,鐘身上所裝飾的三十六個像刺蝟般的「[[乳突]]」,又稱為「[[枚]]」。有學者認為乳突可以用來調音,但大部份的學者多半認為乳突只是一種裝飾,藉由立體突出的乳突,為整件作品增添華麗莊重的氣質。
青銅樂器被敲奏之後,能夠發出悠揚、宏偉而深遠的樂音,產生「聲如洪鐘」的壯麗美感,這種樂音所產生的聽覺效果,具有宗廟的莊嚴氣氛,就如同視覺上的[[獸面紋]]一樣,都能使人油然產生敬畏之心。在宗周鐘的銘文中,不就提到了希望藉由寶鐘所發出的急促而和諧的樂音,祈求祖宗先王神祇的降臨,賜福給後世子孫。<ref>[https://shai027522.pixnet.net/blog/post/236500058 銘文說歷史--毛公鼎、散盤、宗周鐘],小叮噹部落格,Tue 2012</ref>
==宗周鐘的意外插曲==
雖然宗周鐘與簋都由周厲王下令鑄造,但是兩者的書風卻有明顯的差異,宗周鐘的銘文字體瘦勁偏方,簋的字體卻是樸厚偏圓,應該不是同一個書家所為。
[註]自作器: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越國君王擁有的青銅兵器上,鑄寫的銘文中有「某王自作」等詞語,故宮收藏的「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即為一例。「自作」一詞相近於「御製」之意,因此「自作器」泛指由君王下令鑄造的器物。學者郭沫若認為「銘為自作,實賴民工」,指出了雖然銘文記載是由某某王自已製作的青銅器,但其實真正的鑄造者為民間的工匠,這些青銅器展現了工匠們的創意與巧思。<ref>[https://shai027522.pixnet.net/blog/post/236500058 銘文說歷史--毛公鼎、散盤、宗周鐘],小叮噹部落格,Tue 2012</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