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594
次編輯
變更
护卫艇
,無編輯摘要
[[File:护卫艇.webp.jpg|350px|缩略图|右|<big>护卫艇</big>[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808/9b47de88554c4c18919d95a929ee58d8_th.webp 原图链接][https://m.sohu.com/a/163067234_11547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护卫艇''',即Coastal escort或Patrol boat。是指[[海军]][[舰艇]]中,护卫舰以下一级的水面作战舰,吨位数可从数十吨到数百吨不等,功能视设计具体情况而定,可能用于扫雷、反潜、[[导弹]]或鱼雷突袭、近岸巡逻、巡河、情报搜集、缉私、救援等多种功能 <ref>[http://qjwb.thehour.cn/html/2014-07/09/content_2734148.htm?div=-1 世界杯的海上保卫者],钱江晚报</ref> 。
==历史起源==
19[[世纪]]后期,鱼雷的问世使海战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发射鱼雷的小艇也可击沉大舰。不过鱼雷快艇也存在防护力薄弱、远航难和靠近敌船不易等天生弱点,因而在世界海战史上战绩很小。50年代初[[解放军]]确定以小艇打大舰时,曾有两种设想:一是用鱼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烟幕高速接近大舰,二是以高速护卫艇打先锋压制敌舰的速射炮,掩护鱼雷艇逼近攻击。为此,[[中国]]引进了苏联P-6型鱼雷艇(分别为15和30吨)并仿制了上百艘,此外还自制了53甲、55甲型巡逻护卫艇和“上海”级高速护卫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吨以下)数百艘。在东南沿海的海战中,解放军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战术,共击沉国民党军千吨级以上战舰3艘,900吨级战舰1艘,400吨级舰艇4艘。不过这些小艇活动半径只有几十公里,风浪超过五六级又不能出海。后来现代海军[[技术]]特别是[[雷达]]、夜视器材不断发展,小艇想隐蔽快速接近大舰就变得更为困难: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鱼雷艇就都相继退出了现役,护卫艇也多改用于近海巡逻。
50年代后飞航式导弹运用于舰艇,为海军战术出现一个新飞跃创造了物质条件,小艇就此能够在视距之外用导弹打大舰。美国一向在远洋作战而不重视发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视近海防御的苏联最早研制出“黄蜂”系列导弹快艇,并于1959年向中国提供了技术资料和设备器材。翌年[[苏联]]撤退专家,中国通过自行研究和仿制,解决了低合金船体钢材、大功率柴油机、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和全自动30毫米舰炮等难题,于1963年下水了021型导弹快艇 <ref>[https://www.sohu.com/a/308778680_100041110 世界都知道我国导弹艇厉害,什么是导弹艇? 他的用途是什么? ],搜狐,2019-04-18</ref> 。其标准排水量170吨,所载导弹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毁3000吨级的[[军舰]]。
进入70年代后,该型导弹快艇全部实现国产化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还缩小尺寸制造了排水量79吨的024型导弹艇。这两型艇总共建造几百艘,除成为中国水面作战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亚非国家。不过这些导弹艇的雷达电子设备落后,常出现捕捉目标困难,加上适航性差难以驰骋远海。1974年在距[[海南岛]]400多公里外的西沙发生海战时,解放军海军的导弹快艇便无法前往,只能靠400吨级的猎潜艇以舰炮的老方式作战。
护卫艇是出现较早的一种战斗舰艇。中国清末海军就装备有炮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海军为对付德国潜艇,保护本国港口、锚地和商船队的安全,英国和美国相继发展巡逻艇,共造1000余艘。这些巡逻艇为木质船体,[[排水量]]42~75吨,航速17~19节,装备有20~37毫米舰炮1~2座,机枪数挺和6~8枚深水炸弹等武器。其他国家海军也建造了类似的巡逻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护卫艇的排水量为25~100吨,航速25节,武器有20~57毫米舰炮1~2座,机枪数挺,深水炸弹30枚。战后,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仍继续建造护卫艇,艇型、船体结构、动力装置、武器和[[电子设备]]等都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