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無編輯摘要
[[File:蔡瑞月舞蹈研究社1.jpg |thumb |400px|有框|左|蔡瑞月舞蹈研究社[https://tp11.pixnet.net/blog/post/40765208 照片來自tp11.pixnet.net]]]
'''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 蔡瑞月 ]] 」是一個 [[ 臺灣 ]] 舞蹈界極為重要的名字,曾在大火中付之一炬的由她所成立的中華舞蹈社,堪稱臺灣舞蹈搖籃,孕育了不少臺灣的專業舞者,目前臺灣最重要的編舞家們,幾乎都在此練過舞,國際知名的大師 [[ 瑪莎葛蘭姆 ]] 也曾自此停留,是臺灣舞蹈的象徵地。浴火重生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被臺北文化局定位為 [[ 臺北市 ]] 的舞蹈交流中心,主結構仍保有素樸的 [[ 日本 ]] 黑瓦屋頂,除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舞蹈排練室之外,還增設典藏室以陳列臺灣舞蹈史蹟,原來的「最後的華爾滋」咖啡館仍作咖啡館用途,並且也是一個展演空間,此展演空間為一擁有藍天綠地的展演中心,觀賞演出時,可感受到光影變化、微風吹拂,亦能聽見蟲鳴鳥叫,是一處極具藝術沙龍氣息的空間。
研究社內空間可規劃為表演廳、視聽室、露天展演區。其空間靈活使用非固定式隔間。<ref>[http://event.moc.gov.tw/ct.asp?xItem=1552611&ctNode=730&mp=1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ref>
===「 [[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位於 [[ 台北市 ]] 中山北路街巷內的「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其前身乃1925年日治時期政府於御成町北方──即,今日中山北路西側雙連一帶──所建造的雙併式木造文官宿舍群;當時,恐怕誰也無法想像,作為判任官居住宿舍使用、蕭肅森嚴的建築物,於日治時期結束8年後,卻悄然轉化成為藝文創作人士往來匯聚、氛圍柔和的舞蹈研究室。<br>
1953年,經歷與默契相犀的詩人夫婿 [[ 雷石榆 ]] ,因當時恐共/恐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情勢胎動而硬遭拆散、彼此分隔兩地的冤錯磨難,自火燒島流刑地歷劫歸來的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女士,仍未放棄以舞蹈作為一生志業的信念,於判任官宿舍舊址成立了「蔡瑞月中華舞蹈社」,從事舞蹈教學、創作與演出並引介現代舞觀念進入台灣。這間舞蹈社的所在之處,亦逐漸成為替台灣舞蹈界累積奠定創作資源及發展基礎的重要基地;1957年4月,舞蹈社更名為「中華舞蹈藝術研究社」,並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兒童舞團──「中華兒童舞蹈團」;其後, [[ 舊金山 ]] 芭蕾舞蹈團、日本舞蹈家神原歸逸,以及 [[ 美國 ]] 現代舞蹈家 [[ 金莉娜 ]] 、 [[ 黃忠良 ]] 夫婦,亦先後分別於1957、1958、1967年間,前來蔡瑞月舞蹈社進行交流活動。然而,曾為政治犯的闇影,卻仍狡詐陰森地潛伏隨行:[[<br>
1981年,雷石榆的好友 [[ 馬思聰 ]] 邀約蔡瑞月女士及其子 [[ 雷大鵬 ]] 演出《晚霞》舞作,惟遭政府當局干預、迫其更換演出舞者;<br>
1999年,蔡瑞月舞蹈社所在處,經 [[ 台北市政府 ]] 規劃作為「台北舞蹈之家」的高樓設置地,預計將完全拆除該日治時期建築,惟經過古蹟學者的建議,此地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並以原名稱「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保留為台灣舞蹈史的歷史空間;然而,經指定後的隔日,舞蹈社建築卻遭無名火災侵襲。蔡瑞月女士的媳婦、同為舞蹈創作者的 [[ 蕭渥廷 ]] 女士,雖一度因目睹火場慘狀、過於傷心而需至鄰近馬偕醫院 ]] 療養,但關心蔡瑞月舞蹈社的眾人,其護衛、重建舞蹈社的決心,並未就此隨著非情火勢一併焚毀殆盡。<br>
2006年, [[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 取得「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該地的委外經營權。<br>
2007年5月,初夏,「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再度開館。<br>
===為舞蹈而生--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
我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累了我還是演。來邀請演出的,我沒有拒絕過,只因為就讀高中時聽到 [[ 日本 ]] 人取笑臺灣是舞蹈荒漠,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有一天我要將舞蹈的種子,佈滿整個台灣的土地上。-蔡瑞月口述<br>蔡瑞月舞蹈社座落在台北中山北路上,是蔡瑞月老師用來教學的舞蹈教室,更是蔡老師在台北的家。舞蹈社為市定古蹟,別名又稱 [[ 玫瑰古蹟 ]] 。之所以稱作玫瑰古蹟,一方面紀念蔡瑞月老師像玫瑰花般雖然面對各種坎坷,卻又用她的舞蹈綻放如此熱情的美麗。另一方面,也取自老師的舞作「牢獄與玫瑰」,雖然蔡老師與舞蹈社都經歷許多傷痕,但我們選擇留下那些美好,將傷痕轉換為更強韌的生命力。<br>
===一封沒有地址的信 開啟了舞蹈人生===
1921年蔡瑞月出生於 [[ 台南 ]] ,在中學時於台南宮古座劇場觀賞了 [[ 日本石井漠舞蹈團 ]] 的演出,從此興起了以舞蹈家做為一生志業的抱負。蔡瑞月鼓起勇氣寫了一封沒有地址的信到日本,希望石井漠能夠收她為學生;由於石井漠響亮的名氣,讓信件仍送到了他手中,也讓蔡瑞月加入這個前衛的舞蹈家族。16歲的蔡瑞月隻身前往 [[ 日本 ]] 現代舞之父─ [[ 石井漠 ]] 門下習舞,其後因石井漠眼疾加重改為跟隨石井綠習舞。1945年日本戰敗,已在日本與南洋累積千場以上表演的蔡瑞月,婉拒恩師的極力挽留,搭上大久丸號回到故鄉台灣。<br>
===舞蹈的月娘===
蔡瑞月在航程中創作《印度之歌》與《咱愛咱臺灣》兩支舞碼, [[ 太平洋 ]] 漫長的返鄉航程中在甲板上迫不及待的翩翩起舞,也讓當時船上兩千名留學生看見了台灣第一支現代舞的誕生。回台後,她應友人邀請在 [[ 台南 ]] 太平境教會進行第一次現代舞演出,引發各界熱烈迴響。蔡瑞月自日本學舞回到台南後不時應邀至各地演出,也開設了台南第一間舞蹈社,在舞蹈界的名聲迅速廣為人知。一場在台北國際戲院(現為 [[ 西門町萬年商業大樓 ]] )的演出,結識當時擔任台大教授的詩人雷石榆,相戀不久即結為連理。婚後,蔡瑞月將教學與創作重心移到台北,與藝文界來往頻繁,家中時有文人藝術家雅聚,如 [[ 黃榮燦 ]] 、 [[ 藍蔭鼎 ]] 與 [[ 白克 ]] 等都是座上常客。<br>
===15號囚徒===
在自己的房間,卻找不到一個安息的地方。<br>
出獄後蔡瑞月仍以舞蹈教學維生。起先回到台北農安街開班授課,1953年底搬到中山北路二段舞蹈社現址。舞蹈社於極盛時期學生達三、四百人,從週一到週六上午8點大門一開、地板擦拭乾淨,學生絡繹不絕。 舞蹈社演出活動多,在最密集的時期每兩、三天就有一場演出,戲院、學校、醫院與各式邀請場合中時常可見舞蹈團身影,更時常與各國舞蹈家進行交流。1959年,為杜絕特務多方的監控與干擾,只好將舞蹈社正式立案並更名為「中華舞蹈社」。 然而白色恐怖 ]] 的陰影並未驅散,國防部仍天天派特務至舞蹈社對蔡瑞月進行監視,並不時介入演出事宜。同時環境的殘酷也仍舊持續考驗著她;舞蹈社因《柯碧麗亞》舞劇售票事件罰款近50萬元;更受當時文工會粗暴打壓,政治力量不斷介入文化活動奪取藝術自由。這些事件也成為蔡瑞月移民澳洲的推力。<br>
===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
1994年, [[ 中華舞蹈社 ]] 面臨拆除危機,文化界發起救援運動,舞蹈社三名舞者高掛在15層樓高空24小時,藝文界的朋友們則透過舞蹈、音樂、講座等活動在地面進行24小時接力演出,終將舞蹈社留下。1999年,蔡瑞月受邀回台重建舞作,沒想到剛通過成為市定古蹟的舞蹈社隨即遭縱火,她站在焦黑的舞蹈社前難過的說:「我好像失去了一個女兒」。即使歷經重挫,蔡瑞月仍堅定的在焦黑的斷垣殘壁中,完成了舞作重建。 她的青春多漾讓她在太平洋上創作《印度之歌》與《咱愛咱臺灣》,她的思鄉憶子之情在獄中悲愴舞出《嫦娥奔月》與《母親的呼喚》,白色恐怖的壓迫侵害讓她在出獄同年編創臺灣第一支人權舞作《傀儡上陣》。她的一生就像台灣舞蹈史與歷史的縮影,傷痕累累,卻又帶著那份勇氣與堅定,鮮豔並熱情的在玫瑰古蹟上翩翩起舞。<ref>[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Chhoa/Chhoa,Sgoeh/brief/Ng,Sbin.htm 為舞蹈而生--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