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47
次編輯
變更
盧仝
,無編輯摘要
'''卢仝'''({{bd|795年||835年|catIdx=L卢}}),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人,[[中国]][[唐朝]]中期诗人。
[[File: 盧仝.jpg|thumb|right|
[https://pic.pimg.tw/yaosing/1334581054-2453356918_m.jpg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9B%A7%E4%BB%9D&sxsrf=ALeKk00Ix0tjfAVcaT0k5vgmUiDNKf3MqA:1585460724305&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iW85u6_b7oAhVvyYsBHWwzDR8Q_AUoA3oECBQQBQ&biw=1422&bih=643&dpr=1.13#imgrc=7jcSGbryoMbnGM] ]]
==生平==
一般認為盧仝死於[[甘露之變]]。<ref>《新唐书·韩愈传》之后附盧仝小传中,並無提及甘露之变;《南部新书》最早提出盧仝死於甘露之變,資料來源則引用[[王涯]]門客[[李玫]]之《纂异记》有《噴玉泉幽魂》一篇,编造四丈夫(李训等四相)与白衣叟(卢仝)幽魂聚饮的故事,未免牵强穿凿,称不上是“史料”。</ref>[[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日,甘露之變前夕,卢仝正在[[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作客<ref>[[钱易]]《南部新书》:“仝亦涯客,性僻面黑,常闭于一室中,凿壁穴以送食。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馆,明日,左军屠涯家族,随而遭戮。”</ref>,二十一日事变爆发,一同被[[宦官]]所害,“卢仝老无髮,閹人于脑后加钉而死”<ref>[[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人多传卢仝因留王涯第中,遂预甘露之祸。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焉,以为添丁之谶。”,但刘克庄也怀疑“脑后加钉”說法是“好事者为之”,“仝处士,与人无怨,何为此谤”。</ref>。但現今專家考證盧仝只活四十多歲,死時下距離甘露之變尚有二十餘年。<ref>姜光斗、顾启發表《卢仝罹甘露之祸说不可信》一文,对卢仝死於甘露之變说法提出了质疑。文中稱贾岛有《哭卢仝》詩,谓卢仝“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则可知卢仝死时年约四十,约卒于元和七、八年(812、813)。《哭卢仝》诗還提及“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卢仝死时其子尚幼,曾向友人托孤。韩愈《寄卢仝》谓卢仝“去年生儿名添丁”,詩中所謂“去年”即元和五年(810),如果卢仝死於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则其子已经二十多歲,何来托孤之事。(載《舉林漫錄》第七集)</ref>盧仝後期作品常提及貧病交迫<ref>《苦雪寄退之》:“病妻烟眼泪滴滴,饥婴哭乳声呶呶。市头博米不用物, 酒店买酒不肯赊”;《寄男抱孙》说:“万箨苞龙儿,攒进溢林薮。吾眼恨不见,心肠痛如搊。宅钱都未还,债利日日厚。 箨龙正称冤,莫杀入汝口。”</ref>,死因可能是客居[[扬州]]时受瘴气侵袭所致。<ref>诗集卷一《客淮南病》云:“扬州蒸毒似燂汤,客病清枯鬓欲霜。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示添丁》谓“惭愧瘴气却怜我,入我憔悴骨中为生涯”。</ref>但其卒年至今仍無確考。<ref>姜光斗、顾启《卢仝罹甘露之祸说不可信》一文發表後不久,黄永年接著发表《〈纂异记〉和卢仝的生卒年》一文考定卢仝“确实死于甘露之变”,由於“諸司從吏死者六七百人”,正史不提盧仝死於此難亦屬正常,並稱贾岛《哭盧仝》谓“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之句,是指盧仝從成年到遇難共四十年,表示盧仝的確活到六十多歲;至於“托孤”之說,黃氏在文中表示劉備托孤諸葛亮時,劉禪已經十七歲,唐太帝託孤長孫無忌時,李治已二十二歲,因此“托孤”並無年齡的限制。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援引姜、顾二人的观点,而第五册补正時又认同黄文的说法。</ref>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
==詩詞==
膾炙人口的「七碗茶詩」原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全詩共262字,但今人傳頌的多為其中提及七碗茶的詩句,描寫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極為生動傳神。即: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語譯】: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唇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七碗茶歌》問世以後,由於其琅琅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成了眾吟唱茶的典故,為歷代文人茶客稱頌,“七碗”“兩腋清風”成了品茶的代稱,如宋蘇軾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而楊萬里則寫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盧仝也因此而留名茶史。<ref>[https://www.chayi5.com/wenhua/2018032657503.html 文人茶趣:淺談盧仝“七碗茶歌”的故事]</ref>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