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菊石目

增加 7,07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菊石目'''<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3/0a5/nBn…”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菊石目'''<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3/0a5/nBnauM3XwUDO3kjNyAzMxc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M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8F%8A%E7%9F%B3%E9%A1%9E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small>
|}

'''菊石目'''([[學名]]:'''Ammonitida''')是一[[目 (生物)|目]]已[[滅絕]]的[[頭足類]],為[[菊石]]中較高等的一類。牠們是非常好的[[指準化石]],往往能連結起所在的地層與[[地質年代]]。菊石目的近親並非現今外觀相似的[[鸚鵡螺]],反而是[[八爪魚]]、[[烏賊]]及[[魷魚]]等[[鞘亞綱]]。

菊石目的[[化石]]殼一般呈平旋狀,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狀及非螺旋狀。[[老普林尼]]稱菊石目為「阿蒙的角」,因其殼的形狀像[[埃及神話]][[阿蒙]]所配帶的羊角,其學名亦是以此來取的。其下的[[屬]]亦多以[[希臘文]]「角」的字根來結尾。

== 分類 ==
菊石目下已命名了四個[[亞目]],分別為[[菊石亞目]](下[[侏羅紀]]至[[上白堊紀]])、[[勾菊石亞目]](上侏羅紀至上白堊紀)、[[葉菊石亞目]](下[[三疊紀]]至上白堊紀)及[[弛菊石亞目]](下侏羅紀至上白堊紀)。不過《[[古无脊椎动物学论丛]]》(The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卻只包括了菊石亞目、弛菊石亞目及葉菊石亞目,並將之分類在[[菊石亞綱]]之下;而勾菊石亞目則被看為弛菊石亞目下的一個[[超科]]。另外有學者將這三個亞目分類在菊石目中。

[[船菊石]] 1.44亿至6500万年前欧洲、非洲、印度、美洲浅海20厘米

[[原微菊石]] 2亿年前世界各地海洋2厘米

根據論叢所述,菊石亞目是於侏羅紀初期由葉菊石亞目及弛菊石亞目衍生而來。

== 基本結構 ==
菊石目殼有間隔的部份稱為[[閉錐]]。閉錐包含了逐漸變大的住室,住室之間有一道很薄的間隔隔開。菊石目動物只住在最後及最大的住室中。當牠漸長時,會在開口處增加較新及較大的住室。[[連室細管]]由菊石目的身體,穿過間隔至所有空置的住室。利用主導的高滲透運輸作用,菊石目可以將這些住室的[[水]]份抽走,從而控制殼的[[浮力]]在[[水柱]]中上升下沉。

菊石目與[[鸚鵡螺亞綱|鸚鵡螺類]]主要不同之處是在於其連室細管在沿腹面穿過間隔的,而鸚鵡螺類的則是位於接近中央位置。

== 兩性異形 ==
現今[[鸚鵡螺]]殼的大小會與性別有關:雄性的殼較細小,而雌性的殼較大。這種[[兩性異形]]可能也在菊石目中出現,亦正好解釋了牠們大小的變異。雌性需要較大的殼可能是為產卵之用。[[侏羅紀]]早期[[歐洲]]的[[對菊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菊石目殼的兩性異形只是近年的發現。以往這種大小的差異被認為是互為近親的不同[[物種]]。

== 形狀變化 ==
大部份菊石目殼都是呈扁平旋狀,但也有一些是接近筆直的(如[[桿菊石]])、像[[腹足綱]]殼的螺旋(如[[塔菊石]]及[[伯斯特菊石]])、部份展開及捲曲而成熟時是筆直的(如[[澳洲菊石]])。部份及完全展開的形態於[[白堊紀]]初期開始變得多樣化,並被稱為「異形菊石」。

異形菊石中外觀最極端及異常的算是[[日本菊石]],牠們就像是一團不規則的螺旋,沒有明顯對稱的捲曲。不過當近看時,就可以見到日本菊石殼上有U形的三維網絡。

菊石目殼的表面分野很大。一些表面除了生長線外就很光滑,就像是現今的[[鸚鵡螺]];一些則可以有螺旋脊及[[肋骨]],甚至有棘伸出。這類的菊石目屬白堊紀較後期出現。和[[古生代]]<ref>[http://study.nmmba.gov.tw/Modules/Knowledge/KnowledgeShow.aspx?ItemID=399&TabID=37 古生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ref>菊石不同的是,菊石目的菊石具有複合的骨縫線。

== 生活習性 ==
菊石目已[[滅絕]],保存下來的軟-{}-體部份亦甚為稀有。大部份研究都是基於菊石目的殼及殼的模型。

大部份菊石目都可能生活在遠古[[海洋]]的開放水域,而非海底。這是由於牠們的[[化石]]往往都是在沒有底棲動物的地層發現。很多菊石目相信都是游泳能手,如[[銳稜菊石]],因牠們的殼扁平、呈鐵餅狀及流線形,但也有一些可能是慢游或底棲的。菊石目及其親屬可能會獵食[[魚類]]、[[甲殼類]]及其他細小[[生物]];牠們的天敵包括水生[[爬行類]],如[[滄龍科]],在化石化的菊石目都有一些[[牙齒]]痕跡。牠們可能會噴墨汁來逃避掠食,因為一些化石標本保留了這些墨汁。

菊石目的軟-{}-體部份佔有了殼末的最大節。較早而細小的節都有間隔,可以透過填充[[氣體]]來維持浮力。故此較細小的部份會浮在較大的之上。

== 口蓋 ==
一些菊石目是連同一塊角狀板或一對[[方解石]]板一同被發現。以往認為這些板是用來開合其殼,就像是[[鰓蓋]]一樣。不過近年卻認為這其實是其顎部。這些板統稱為口蓋,單一塊的稱為單口蓋,成對的則是雙瓣顎。不論是單口蓋或雙瓣顎都很少能保存下來,而且都是與殼分離。單口蓋通常都是屬於[[泥盆紀]]至[[白堊紀]]的菊石目,而雙瓣顎則是屬於[[中生代]]的菊石目。雙瓣顎是對稱的,大小及外觀一樣。

口蓋有多種形狀,內外表面的紋刻也各有不同。但是,由於它們很稀有,故至今仍不清楚哪一類口蓋是屬於哪一個[[物種]],一些口蓋甚至被立為獨立的[[屬]]。

== 軟體部份 ==
雖然菊石目的[[化石]]數量很多,但其軟-{}-體卻十分稀少。除了一些墨汁囊及可能的[[消化]][[器官]]外,並沒有發現任何軟體部份。估計牠們有很多觸手來捕捉獵物。

== 大小 ==
[[侏羅紀]]早及中期的菊石目很少會超越[[直徑]]23厘米的大小。到了侏羅紀晚期及[[白堊紀]]早期,就開始出現了一些較大的形體,如[[英格蘭]]南部的[[泰坦菊石]]直徑就達53厘米,而白堊紀[[德國]]的''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就更有達2米的直徑。[[北美洲]]已知最大的菊石目就是''Parapuzosia bradyi'',直徑長1.37米。另外,在[[英屬哥倫比亞]]發現了直徑達2.3米的未確認種,一旦獲得確認,就是已知最大的菊石目。

== 分佈 ==
由於菊石目可能是游泳或浮游的,牠們往往都是棲息在海床以上的水域。當牠們[[死亡]]後,就會下沉到海床及埋在沉積下,屍體會被[[細菌]]所腐化來維持平衡。很自然地,其化石周邊就會出現[[礦物質]]的同心沉澱,稱為結核,也是可以好好保存菊石目[[化石]]的原因。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生物]]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