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荫棠

增加 3,303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Unreferenced |time=2008-09-12T02:18:56+00:00 }} '''张荫棠'''({{bd|1864年||1937年|7月7日|catIdx=Z张}}),朝弼,少卿,又号…”
{{Unreferenced |time=2008-09-12T02:18:56+00:00 }}
'''张荫棠'''({{bd|1864年||1937年|7月7日|catIdx=Z张}}),[[表字|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中国]][[广东]][[双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著名外交家,[[清朝]]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中华民国]]首位驻美国公使。

==生平==
早年以'''张灼文'''为名中举,在[[北京]]候补。[[光绪]]十八年([[1892年]])捐官为内阁中书,次年考取海军衙门[[章京]],后任驻[[日本]]参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出任中国驻美国使馆三等参赞兼驻[[旧金山]]领事,不久调往[[西班牙]],任[[代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入侵[[西藏]],张随同[[唐绍仪]]赴[[印度]]与英国谈判,结果失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再次前往印度,参加关于修订《[[拉萨条约]]》的谈判。在谈判中,张上奏政府,认为西藏局势“岌岌可危,英人觊觎已非一日”,呼吁政府尽快重视西藏问题。同年[[4月14日]],张被破格任命为[[驻藏大臣|驻藏帮办大臣]],10月12日到任,迅速稳定了因[[十三世达赖喇嘛]]外逃而混乱的[[拉萨]]局势。在西藏期间,张兴办教育,进行改革,于[[1907年]][[1月13日]]提出了《治藏刍议十九条》,主要内容有:

# 优待[[达赖]]、[[班禅]],恢复藏王制,以汉官监督;
# 清查户口、租赋;
# 筹饷练兵,修筑交通,兴办教育;
# 振兴农工商业,开发矿产,革除苛政,废除[[乌拉]]差役,设立[[银行]];
# 改良风俗,办理一切“新政”;
# 设置西藏行部大臣、会办大臣等,分治外交、督练、财政、学务、盐茶、巡警、农务、工商、路矿等9局事务;

张还弹劾了原驻藏大臣[[有泰]]。这些措施激起了西藏农奴主们的恐慌和对抗,也引发了英国政府的抗议,新任驻藏大臣[[联豫]]也对张多有猜忌。张被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离开西藏,负责与英国谈判修订《[[西藏通商章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回京后授外务部右参赞。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7日]],张被任命为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和[[古巴]]四国公使。在任期间他曾成功与墨西哥政府交涉,为在当地排华风潮中被打死的中国民工争取到310万[[墨西哥比索]]的赔偿。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支持革命运动,遂称病辞去公使职务,转而接受[[孙中山]][[中华民国]]政府的任命,担任驻美国外交代表。清政府虽然任命[[施肇基]]继任驻美公使,但是施并未到任。[[1913年]],因为[[西姆拉会议]]召开在即,民国政府任命[[夏偕复]]继任驻美公使,将张调回国内,拟派作中方代表与会,但因英国坚持拒绝未果。

张此后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赋闲在家,1937年[[7月7日]],于[[七七事变]]当天在北京去世。

{{China Ambassadors to US}}
{{DEFAULTSORT:Zhang张}}
[[Category:中华民国外交官]]
[[category:清朝外交官]]
[[Category:清朝政治人物]]
[[Category:晚清人物]]
[[Category:新会人]]
[[Category:张姓]]
129,5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