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藤編

增加 6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藤編.jpg|thumb|250px400px|有框|右|
[https://travelcom.com.tw/miaoli_02/ 圖片來源travelcom網]]]
 ==簡介=='''藤編'''種類及材料:
一、材質:竹、藤、柳葉、月桃、麻。
三、種類:竹籐編背簍、魚籠、魚筌;藤編菸草袋、衣籠、濾酒器、笊、盛籃、背帶、藤帽;月桃蓆麻織漁網、背帶等。
在[[布農族]]的 [[ 生活 ]] 裡,藤編是普遍可見的基本能力。許多的 [[ 生活 ]] 用品皆來自採集於周邊環境,並因應 [[ 材料 ]] 的特性加以製作成所需要的工具。
在[[卓溪鄉]],現今仍持續藤編的族人已是少數,且年齡層偏高。目前[[卓溪鄉]]內積極於教授藤編的長者為71歲的'''余清山'''老師(vava istasipal),對於藤編技藝的傳承不遺餘力。
<ref>[https://www.hccc.gov.tw/zh-tw/News/Detail/9970][[花蓮縣]]文化局</ref>
==楓淑英==
在嘎嘎歐岸部落的[[餐廳]],有一整面牆佈置精巧細緻的[[竹]]編與藤編物品,小至提籃、[[花]]瓶等日常 [[ 生活 ]][[ 器皿 ]] ,大至[[賽夏族]]傳統器具,細看之下令人讚嘆其編織技法與配色的巧妙,這些 [[ 作品 ]] 全出自於這裡的女主人楓淑英之手,而她師承的正是獲無數國家獎項殊榮,[[賽夏族]]國寶級工藝大師~'''潘三妹'''女士。
[[賽夏族]]的傳統工藝,主要以[[竹]]編和藤編為主,編織的手藝對過去[[賽夏族]]族人來說,是一項基本的求生 [[ 技能 ]] ,但隨著時代的遞嬗,許多舊有[[竹]]編技法漸漸被遺忘,潘三妹回到部落成立蓬萊工作坊,除了把[[賽夏族]]圖騰與 [[ 故事 ]] 融入作品內,亦透過教學致力於推廣竹籐編織。
'''楓淑英'''說,包括她在內的一群 [[ 部落 ]] 婦女,二十多年前即接受潘三妹的指導,學習賽夏傳統的[[竹]]籐編織技巧,從基礎技法開始,運用十字、方格、斜紋、六角、柳條等技法編成各項 [[ 生活 ]] 用品,並改良賽夏族祭典使用的臀鈴,師生薪火相傳,將這項賽夏傳統工藝繼續傳承下來。
當時她學會用[[竹]]藤表現實用與崇尚自然的[[賽夏族]]特色,打下堅實的基礎,也逐漸開始嘗試著自己創作,可惜後來部落與家庭事務繁忙,無法像潘老師一樣走上藝術創作之途,但對編織的喜愛與熱情不滅,在嘎嘎歐岸部落展示作品中,就有她加入自創精美編織技法的身影。
現在若有團體至預約 [[ 部落 ]] 導覽,楓淑英會透過示範教學,親身帶領遊客走進[[賽夏族]]編織的世界,「看到更多人認識到賽夏藤編 [[ 文化 ]] 風采,就覺得很開心。」楓淑英臉龐漾起笑容,從學習者、創作者轉型成賽夏編織藝術的推行者,這條路她走得心滿意足。
<ref>[https://travelcom.com.tw/miaoli_02/ ] travelcom 網</ref>
==注意事項==
 * # 以手工個別編製而成,實際堆疊會有些許差異。因為使用天然素材,可能會有顏色、形狀的差異和素材本身斷裂等。也可能會出現素材的碎屑或斷裂等,使用時請特別注意。* # 注意不要勾到衣物等。* # 請不要放入濡濕的衣物或毛巾。以免造成發霉或染色。濕氣會導致發霉和惡臭,請收納在乾燥的地方。* # 請時常於通風良好的地方陰乾。* # 堆疊太高可能會傾倒,請特別注意。
==視頻==
3,0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