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剑旗

增加 8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ref>[html C罗续玩 ],搜狐, 2014-06-27</ref>{{#ev:youku| 优酷id }}  吴剑旗,男,雷达技术研究员 <ref>[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9/10/17/008254458.shtml 【70年70人】反隐身雷达领域的领跑者吴剑旗 ],中安在线, 2019-10-17</ref>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ref>[https://www.huodongjia.com/guest-077084065053077068065122.html 吴剑旗 ],活动家网</ref> 。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 。
==人物履历==
2012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人物事件==
1999年,我国空军启动机动式三坐标雷达工程的研制工作,吴剑旗所在的第三十八研究所以过硬的雷达研究制造水平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任务。当时,项目总设计师吴曼青院士率领的年轻研制团队作出了一个决定:采用DBF(数字波束形成)体制,吴剑旗正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全力支持采用创新方案,并主动承担起了攻坚克难的重任。在重点工程型号中采用全新方案这一决定立刻在雷达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雷达专家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当时“世界上公认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采用的是多波束相扫体制,沿用这一技术体制,省时省力,又简单稳妥,为何要避易就难,去挑战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全新技术体制呢?”诚然,沿用现有的技术体制可借鉴程度高、研制风险小,不失为一个安全系数最大的选择……但是,走别人走过的路,永远无法看到最美丽的风景;爬别人爬过的山,永远无法体会首次攀登最高峰的喜悦。对于吴剑旗来说,如果沿用现有体制,在核心技术上难以实现新的突破,他不愿意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即使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风险和挑战,为了实现赶超,也应该勇敢地试一试,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方案确定后,吴剑旗和他的团队瞄准DBF体制研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应用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DBF体制三坐标雷达的研制也不例外。背负着重大使命的吴剑旗和他的团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从事雷达技术研究,离不开大量的野外试验、飞行试验。试验地点常常在偏远地区,山势险峻,非常艰苦,试验期间连续几个月无法回家更是常事。因此,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亲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历经4年异常艰辛的研制过程,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工程上的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2005年,DBF体制三坐标雷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由吴剑旗团队研制的世界上首个采用DBF体制的305A机动式三坐标雷达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在我国雷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吴剑旗4.jpg|缩略图|center|[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9/10/17/008254458.shtml 原图链接]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9/10/17/008254458.shtml 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图像说明 = 吴剑旗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
2003年, 吴剑旗以一位亚洲科学家出现在了国际雷达会议大会开幕式特邀报告席上,并大会上就先进米波雷达相关问题研究作了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带领团队从事雷达研究二十余年,研制出了世界上首个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以小的代价解决了国防安全大问题。不盲从,以全新体制研制出新一代三坐标雷达,树立了我国雷达研究的里程碑。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ref>[https://www.sohu.com/a/144247794_391421 点赞!我省8位科学家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搜狐, 2017年5月28日</ref> ==视频=====吴剑旗,感谢你们26年付出:让美军上万亿隐形战机变成废铁 ==={{#iDisplay:e06161rduad|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物理学家]]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