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澳城隍廟

增加 3,9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center>'''澎湖縣定古蹟「闔澎文澳城隍廟」'''<br><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04/16/98/3404882.jpg&s=Y&x=0&y=0&sw=1280&sh=851&sl=W&fw=1050&exp=3600" width="250"></center><small>[http://lovegeo.blogspot.com/2017/04/elle.html 圖片來自中央社]</small> |}'''文澳城隍廟''', 正式 名稱'''閤澎文澳城隍廟''',澎湖縣定[[臺灣古蹟列表| 三級古蹟]],供奉[[城隍爺]],澎湖地區最初的城隍廟,歷史更早於市區的[[媽宮城隍廟]]。康熙23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奏請之下,[[康熙帝|康熙皇帝]]決議將台灣、澎湖納入帝國版圖,始置台灣府巡檢司於澎湖。<ref>{{Cite book|title=《臺灣通史.經營紀》|last=連|first=橫|publisher=五南|year=2017|isbn=9789571191300|location=台北市|pages=40-41}}</ref> 澎湖的行政中心最初位於文澳(舊稱暗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撤澎湖巡檢司之後,翌年改制澎湖海防糧補廳,設通判,循例應於署衙門旁建造文澳城隍廟,惟確切設立時間不詳。<ref name=":0">{{Cite book|title=《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last=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first=|publisher=澎湖縣文化局|year=2010|isbn=9789860262797|location=澎湖縣|pages=50-53}}</ref>
==沿革==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雍正八年(1730年)便有城隍爺祭祀活動的紀錄,推定最晚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文澳城隍廟乃有澎湖廳首任海防糧補通判'''王仁'''倡建之說。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雍正八 乾隆30 (1730 (1765 年) 便有 ,[[胡建偉]]出任澎湖通判,他任內編撰[[澎湖紀略|《澎湖紀略》]]曾云:「澎湖 城隍 爺祭祀活動的紀錄 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 推定最晚設立時間 會晚於1730年 足以展敬 實限於地也。」這是 文澳城隍廟 乃有澎湖廳 任海防糧補通判'''王仁'''倡建之說 次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 <ref name=":0" />
隆30 隆42 (1765 (1777 年),[[胡建偉]]出 任澎湖通判 ,他任內編撰[[ 澎湖紀略|《澎湖紀略》謝維祺]] 曾云:「澎湖 亦因文澳 城隍廟 在廳署之東, 狹隘 為由 不足以展敬,實限 倡建新廟 地也 媽宮社今[[馬公市]] 」這是 <ref name=":1">{{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title= 文澳城隍廟 首次出現在 |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文化部 獻中的記載。化資產局}}</ref><ref name>{{Cite book|title=《台灣的城隍廟》|last=黃柏芸|publisher=遠足文化|year=2006|isbn=9867630718|location=台北縣|pages=":0" 128}}</ref>
[[文澳]]是澎湖較早發展的聚落之一,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都督俞大猷(1503-1579)便曾在此築城驅趕海盜。明天啟4年(公元1624年)其子俞咨臬(生卒年不詳)驅逐荷人,也在此築暗澳天啟城,以便控制媽宮(今馬公)。清朝時均統稱為暗澳,日治時代將東文澳管區轄管西文里合稱「文澳」。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清朝政府派鄭成功(1624-1662)前部下施琅(1621-1696)率領清軍,擊潰在臺灣的鄭氏政權,正式將臺灣、澎湖地區納入清朝版圖。隔年,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朝政府即在澎湖暗澳設立巡檢司。  文澳城隍廟是清朝在澎湖設立的第1間官方祭祀廟宇,位於暗澳中心位置,建廟時間不詳。依清朝慣例「凡守土官入境,必先祭城隍而後履任」,從清朝設立巡檢司時間起算,可以推測建廟時間最早可能為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而清 隆42 隆31 (1777 (公元1766 ) ,時任澎湖通判 胡建偉(1718-1796)在《澎湖紀略》提及:「澎湖文澳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是官方歷史中對文澳城隍廟第1次紀載,因此可知文澳城隍廟建廟時間不晚於清乾隆31年(公元1766年)。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清朝政府意識到澎湖的重要性,將澎湖升格改隸澎湖廳,文澳城隍廟仍然是清朝官員表示政府公權力執行 [[ 範圍所在,也是澎湖地區人民祈求城隍保佑的唯一祭祀活動場所。直到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澎湖海防糧捕通判 謝維祺]]亦因 (生卒年不詳)認為澎湖廳署旁的 文澳城隍廟規 狹隘 為由 非敬神之道,乃率監生郭志達(生卒年不詳)於新發展的馬公新 城隍廟,即今日媽宮城隍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清朝政府將澎湖廳署移至 媽宮 社( 城( [[ 馬公市]]) )原澎湖水師副將署(即今澎湖天后宮西側)後,媽宮城隍廟轉成為正式的官衙所在的城隍廟,文澳城隍廟才轉變成為文澳的地方廟,除重要慶典外,平時香火不盛 <ref name=":1">{{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title=   文澳 地區依 城隍廟|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 為中心分為東、北、西3甲。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 化部 澳設置管區並將區域更細分為6保(保甲制度為1種戶籍管理制度,1甲10戶,1保10甲),凡此地區總稱為「文澳六保管內」,也是 化資產局}}</ref><ref>{{Cite book|title=《台灣的 城隍廟 》|last=黃柏芸|publisher=遠足文化|year=2006|isbn=9867630718|location=台北縣|pages=128}}</ref>的祭祀圈範圍。
== 祭祀 ==
主祀[[城隍爺]] 副祀案檔爺,東西側慣例各立文武判官塑像;配祀七爺(謝必安將軍)與八爺(范無救將軍);桌底供奉[[虎爺]]。<gallery mode="nolines">File:文澳城隍廟|城隍爺與諸神像.jpg|城隍爺與諸神像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1).jpg|文武判官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2).jpg|文武判官File:文澳城隍廟|虎爺.jpg|虎爺File:文澳城隍廟|七爺.jpg|七爺(謝必安將軍)File:文澳城隍廟|八爺.jpg|八爺(范無救將軍)</gallery>
== 建築 ==
文澳城隍廟坐北朝南,昔時南面正臨海濱,今日因應第三漁港興建填海造陸工程,再也不復過往格局。立面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建築,屋頂採[[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的設計。屋瓦水滴部分做有蝙蝠的雕紋,蘊含「福」的寓意。簷樑間的吊筒裝飾多採用蓮瓣垂花式樣。廟門石鼓係以花崗石為石材,鼓面刻有鹿與鶴,線條簡潔,也是屬於文澳城隍廟內優秀的 [[ 石雕 ]] 作品。<ref name=":0" /><gallery>File:文澳城隍廟.jpg|[[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燕尾脊]]File:文澳城隍廟|聖旨牌與吊筒彩繪.jpg|聖旨牌與吊筒彩繪(蓮瓣垂花)File:文澳城隍廟|拜殿與迴廊間的垂筒.jpg|拜殿與迴廊間的吊筒</gallery>[[山門]]立面東西側鑿有「正邪能立判、福禍總無私」或「革面應知早、臨頭悔已遲」等等警世對聯,廟內正廳與抱廈廳以使用梭柱為特色,柱邊亦刻有「澎境柒弍鄉城鎮村墟燮理陰陽斯是賴,湖民數萬眾隍池嶋嶼鑒衡善惡總無差」等,由此得知文澳城隍廟固然偏狹,但型制依然十分符合城隍廟的規範。<ref name=":0" /><gallery>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jpg|正殿、抱廈廳間與梭柱File:文澳城隍廟|梭柱.jpg|抱廈廳梭柱(東側)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梭柱 (2).jpg|抱廈廳梭柱(西側)</gallery>
===外觀===外觀特徵山門屋面採硬山式三川脊作法,明間較高,中脊自成曲線且有垂脊,兩端以燕尾收頭。次間之中脊為明間之一半重複,燕尾收在山牆面之上。屋瓦之滴水上面有蝙蝠飾紋,取其「福」之意。山門簷柱出櫸雕龍頭以承簷枋,承接出櫸之吊桶雕有蓮瓣垂花,蓮座上刻有仙人成一斜角頂住出櫸。 ===室內===室內特徵廟門石鼓為花崗岩質,鼓面刻有鹿與鶴,取其「長壽福祿」之意,石鼓基座線條簡潔與門枕相連,整體造型優美,是文澳城隍廟最好的石雕。原先的天井及迴廊因應澎湖氣候及廟宇空間大小而改建為現貌。文澳城隍廟原貌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平面,四周為承重牆包備出完整的封閉空間,信徒在山川步口向內透視天井之光線,隱約可以看到正殿裡的神龕,顯示出一種神靈威嚴的感覺。室內大量使用梭柱,柱列十分整齊,是文澳城隍廟的一大建築特色。拜殿、正殿的架構與裝飾也能維持地方色彩。 == 文物<ref name=":0" />==
文澳城隍廟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訂定三級古蹟。建築物歷經多次換修,古物所剩雖然無多,目前尚存澎湖地區唯一皇帝御賜匾額「功存捍衛」,及石彫香爐刻有「嘉慶二十四年荔月(1819年)辛懷潘敬獻」字樣。
2016年10月,[[澎湖縣政府]]委由[[逢甲大學]]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文物鑑定及調查結果,文澳城隍廟之「功存捍衛」匾,符合清朝御匾形制及印文,為澎湖地區目前唯一的皇帝御賜匾額,而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則是後期複刻匾額。
光緒13年(1887年),澎湖前後任通判[[程邦基]]、[[李春榮]]亦有感神蹟,敬贈「視觀察」匾予文澳城隍廟。今日所見「視觀察」匾,下款署名「鎮臺」李春榮及「廳長」程邦基之官銜,被推定為係於1967年重新修復之際的誤筆。「鎮臺」與「廳長」並不符合李春榮與程邦基時任的官銜  ==明文紀載重修==明文紀載的重修共有5次:===第1次===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澎湖廳署典吏呂純孝(生卒年不詳)主導。日治時期有信徒在廟中進行扶鸞濟世、著造善書等活動。===第2次===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地方仕紳鑑於城隍廟於日治時期缺乏維護管理,逐漸傾頹,乃於民國39年(公元1950年)集資重修。雖面寬未變,但縱深加深,成為今日所見形式。===第3次===民國56年(公元1967年),因為廟宇過於簡陋,於是當地民眾決議籌資再修,並於4年後進行油漆彩繪,成為今日所見風貌,大致仍保有澎湖廟宇的地方色彩。===第4次===民國81年(公元1992年)再次修復。===第5次===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文澳城隍廟104年公告為縣定古蹟,因此第5次整修,106年完成古蹟修復 。<galleryref>File[http: //www.taiwanhot.net/?p=715149 澎湖 文澳城隍廟 |功存捍衛匾.jpg|功存捍衛匾([[光绪帝|光緒皇帝修復落成三週年 賴峰偉為歷史沿革碑揭牌]]御賜),台灣好新聞,2019-06-04</ref> File: 1月的時候曾辦理出火儀式,即請城隍爺移駕出廟,整修完畢之後再移駕回廟。經當地各角頭商議後,決定由石泉(第5保)恭請城隍爺回石泉朱王廟暫駐,整修完成後,由6保村民迎奉回 文澳 ,屆時並會辦理入火儀式,請 城隍 爺回到 |視觀察匾中安座。<ref>[http://www.penghutimes.com/modules/phnews/index.jpg|視觀察匾File: php?nsn=10845 文澳城隍廟 |前殿.大算盤.jpg|前殿.大算盤源遠流長 6保鄉佬細說從頭],澎湖時報,2016-05-04</ref>  ==節慶==File: 文澳城隍廟 |正殿簷樑彩繪.jpg|正殿簷樑彩繪</gallery>的重要節慶重要節慶,每年由6保輪流推舉頭家、鄉老,負責神明壽誕及祭典事宜。每年會在農曆5月6日舉辦城隍聖誕、農曆7月中元節舉辦法會、農曆年節舉辦冬令救濟等活動。
== 參見 ==
*[[臺灣城隍廟列表]]*[[媽宮城隍廟]]*[[闔澎公廟]]*[[澎湖海战|澎湖海戰(1683年)]]*[[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1885年)]]
==參考書目==
{{Commons cat|Wenao City God Temple}}* 黃柏芸著,《台灣的城隍廟》,遠足文化,ISBN 986-7630-7-1-8*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著,《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10年。*107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計畫 澎湖縣文化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