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武山

增加 8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大武山.jpg |thumb|230px400px|有框|右|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22圖片來源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簡介=='''大武山''',[[台灣]][[中央山脈]]最南端的[[高山]]群,在此群 [[ 高山 ]] 中,[[北大武山]]高度三○九○公尺,南大武山[[海拔]]高度二八四三公尺,霧頭山 [[ 海拔 ]] 高度二七三六 [[ 公尺 ]] 。在[[屏東縣]]的高山群,超過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尚有衣丁山(二○六八公尺)、大母母山(二四四二公尺)。這些偉大的山群,由[[屏東縣]]的高樹鄉、霧台鄉、泰武鄉至來義鄉所形成的高山屏障,完完整整的像一面大山牆,擋住了 [[ 太平洋 ]] 強烈氣流的吹襲,使得 [[ 屏東縣 ]] 境內的鄉鎮不致於受到 [[ 颱風 ]] 的傷害而造成財產性命的損失,基於此,屏東人自是要感謝山神的眷顧。
<ref>[http://www.tawum3090.org.tw/discovery/p01_06.asp]大武山成年禮網</ref>
==生物資源==
氣候因素所造成之林相分佈由低[[海拔]]至高 [[ 海拔 ]] 包括亞熱帶闊葉[[樹林]]群系,暖溫帶闊葉林群系,暖溫帶針闊葉混淆林群系及冷溫帶針葉林群系,幾已包括本島各類型氣候植群帶,另也因受到緯度偏南溫度較高之影響及山體高度之不足,使得冷溫帶及暖溫帶之針葉樹植物社會極度簡化,此亦成為本區之重要特色;如台灣中北部山區常見之針葉樹雲杉、 [[ 台灣]][[扁柏]]、香杉、 [[ 台灣 ]] 杉、威氏帝杉、肖楠在本保留區中均缺如,但闊葉樹卻更豐富,因此本區[[生物]]社會龐雜度極高,而這種生態環境極可能仍有台灣雲豹之棲息而普受重視,此外屬於文資法公告之臨絕動物-台灣[[黑熊]]、水獺、藍腹鵰、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高身鏟頷魚等族群量仍尚豐,而台灣獼[[猴]]、山豬、山[[羊]]、[[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更是生機旺盛;由於本區高山峻嶺,河川多而水流湍急,斷崖多而地勢陡峭,目前人為干擾破壞尚少,[[森林]]植被仍保持自然狀態,可說是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本區稀有植物當中以台灣特有種的台灣穗花杉和 [[ 台灣 ]] 特有變種的台灣油杉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珍貴稀有植物。
<ref>[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22]林務局自然保育網</ref>
==南台灣屏障==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台東的交接處,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不僅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高山,也是南台灣的最高峰,尤其在[[冬天]]時節,不僅南 [[ 台灣 ]] 氣候穩定,高山上也不容易結凍積雪,此外這時也是觀賞 [[ 雲海 ]] 的好季節,因此跟其他 [[ 台灣 ]] 中北部高山相反,冬季反成為北大武山的登山旺季。
高山的雪山(3,886公尺)、另外就是貫穿台灣南北的[[中央山脈]],一般我們可約略分為北、中、南段,北段最高峰就是[[南湖大山]]主峰(3,742公尺)、中段最高峰就是[[秀姑巒山]](3,825公尺)、南段最高峰就是[[北大武山]](3,092公尺)。北大武山儘管只剛好過3,000公尺一點點,但具指標性,形勢孤拔,山容挺秀,40公里內,沒有其他三千公尺高山,這點當你踏上[[北大武山]]時感受會更深,視野望出自己一枝獨秀,旁邊的山全部都小一號,也因此北大武山還有「南台灣屏障」的名號。
[[File:大武山休閒農場.jpg|thumb|230px|有框|右|
[https://ezgo.coa.gov.tw/zh-TW/Front/Agri/Detail/255農業易遊網(2)]]]
大武山為[[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聖山,因此為了紀念和尊敬之故,特此命名為大武山休閒農場。自古傳說山頂有個陶甕,裡面的兩個卵經太陽孵化後,蹦出一 [[ ]] 一女,為祖先[[百步蛇]]守護,所以,為了感謝山神的庇佑,擁有嚴謹階級制度的排灣 [[ 文化 ]] ,雄鷹、[[羽毛]]和 [[ 百步蛇 ]] 等,漸漸成為最重要的圖騰,承襲這樣的 [[ 文化 ]] ,農場各處皆充滿濃厚的原民文化氣息。<ref>[https://ezgo.coa.gov.tw/zh-TW/Front/Agri/Detail/255]農業易遊網</ref>
在北大武山山頂的三角點有個標示北大武山名稱及高度的牌碑,其中一面北大武山即用[[排灣族]]語KUVULUNGAN、 [[ 魯凱族 ]] 語TAGARAWSU並列呈現。北大武山在 [[ 排灣族 ]] 人稱之為「卡夫農安」(kavulungan),而「排灣」不是人的意思,Paiwan 原是指他們 [[ 祖先 ]] 發祥地—大 武山的一個部位,子孫繁衍後從大武山向各處分布,他們取靈地的名稱作為族名。北大武山是 [[ 排灣族 ]] 人最早的[[生命]]搖籃,排灣族人也相信死後靈魂將回大武山頂永住。 [[ 排灣族 ]] 最重要的祭典「五年祭」也也連結起 [[ 排灣族 ]] 與北大武山間的情感與認同,祖靈為子孫每隔五年就從北大武山頂下山巡視各社,而各社舉行隆重的迎靈、娛靈和送靈祭典。對 [[ 排灣族 ]] 人而言北大武山不只是原鄉、祖靈的居住地、神的居所或一個有形的物質環境,北大武山也代表賜予福分之地;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終結之地,是祭儀的中心也是[[排灣族]]人學習生活規範之地。屏東縣政府自1998年起即舉辦「大武山成年禮」,讓部落的泰武國小六年級生攀登北大武山的活動,成為畢業典禮的一部分,藉由這活動,讓族人親近自己的聖山,找回敬山護山、共享共存的[[文化]]。
<ref>[https://roylu91.blogspot.com/2018/12/2018-12-17.html ]旅行筆記</ref>
==視頻==
3,0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