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轴线

增加 22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中轴线" '''”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 [[ 中国建筑史 ]] 》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 故宫 ]] 处在 [[ 北京 ]] 中轴线上。2、以重建血管三维图形为例,假设血管由一 [[ 半径 ]] 固定的球沿一空间 [[ 曲线运动 ]] 包络而成,该曲线称为中轴线。
==起源==
==起源== [[元朝| 元代 ]] ,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 [[ 中心线 ]] 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 [[明朝| 明代 ]] ,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 [[ 帝王 ]] 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 世界中央之国" 一样。 [[ 城市总体布局 ]] 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 [[ 社稷坛; ]]; 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 左祖右社" " 前朝后市" ,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国家规划==
 2005年 [[ 国务院 ]] 批准北京市的总体规划,确定了" 两轴-两带-多中心" 的格局。这两轴一个是南北的中轴,是 [[ 历史 ]] 上的中轴线;东西这条中轴是新形成的,即1949年以后,经过 [[ 天安门广场 ]] [[ 长安街 ]] 从西到东的一条中轴线。两条中轴线构成一个十字构架,东西中轴线代表了当代北京发展的一个脉络,南北中轴线则印证了北京历史的一个脉络。 早期的中轴线理念是十字轴线对称, [[ 西汉 ]] 长安受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而形成了无轴线理念,到了魏晋唐 [[ 洛阳 ]] 时期受皇权的影响形成了" 宫殿前导型" ,经过 [[ 宋朝 ]][[ 汴梁 ]] [[ 金朝 ]] 中都到了 [[ 元朝 ]] 大都,正式形成了" 前朝后市" 型,这个中轴线比较全面地体现了 [[ 政治 ]] 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最后形成整体贯通是在明清时期。在历代都城中, [[ 唐朝 ]] 长安中轴线最长,为8.65公里,除去宫殿,实为7.16公里。洛阳虽贯通南北,长6.8公里,但偏于一侧,所以说整体贯通的中轴线最长的是北京中轴线,总长7.86公里。 北京的中轴线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 [[ ,元世祖 ]][[ 忽必烈 ]] 弃金中都,在其东北方择址建设元朝国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这时中轴线长3.7公里。 [[ 明朝 ]] 初年,大将军 [[ 徐达 ]] 将元大都北城墙拆掉南移,东、西、南仍沿用大都城墙,中轴线长4.78公里。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并修建 [[ 紫禁城 ]] ,开始营建 [[ 皇城 ]] ,又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内城。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护卫安全,开始增建北京 [[ 外城 ]] [[ 清朝 ]] 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沿袭明代格局,这时的中轴线长7.86公里。
==格局==
 北京的中轴线空间格局是,前导: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门外,俗称烟墩,是一座高约8米的墩台,其上竖有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石碑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 [[ 乾隆 ]] 皇帝撰写的《 [[ 帝都篇 ]] 》和《帝京篇》两篇碑文,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天街:永定门外石桥——天桥,长1650米。永定门没有闸楼,从箭楼底下就直通过去了, [[ 城楼 ]] 和箭楼之间有一圈瓮城。在外城中有个城门比较大,那就是广安门,当时进北京城的人,很少进永定门,一般走 [[ 广安门 ]] ,因为广安门外是通往中原和南方的主要官道。从 [[ 永定门 ]] 进来后是天街,一左一右是天坛和先农坛。明朝时天坛叫天地坛,天和地合祭。先农坛叫山川坛, [[ 祭祀 ]] 的是天下的名山大川。南城商街:天桥——棋盘街,长1780米。天坛和先农坛北墙外有一条由西向东的水沟,叫作龙须沟,意思是天街是一条龙,水沟就好像龙嘴的两条须。龙须沟穿过天街有桥,叫作天桥。再往北,是 [[ 正阳门 ]] 。北京内城九个城门里,只有正阳门是两个闸楼,两边进,正阳门瓮城里有两个庙,东边的叫观音庙,西边叫关帝庙,进城以后就是棋盘街。 ==参考文献==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