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文从字顺

增加 2,6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语言。语言是基础。首先要文从字顺,进而要求优美传神。如果语言不过关,别人就无法帮忙了,除非替你重新写过。
 
==文章文从字顺的要求==
 
“文从字顺各识职”的原则,是[[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提出来的。《[[辍耕录]]》认为樊宗师(绍述)文章艰深奇涩,人莫能诵,所以韩愈提出上述原则有讥讽樊宗师的意思。其实这不仅仅是对樊一人而言,同时也表现了韩愈对散文体语言修辞的要求,可以说是散文修辞的原则。它要求散文语言要注重词的秩序、位置,文句要平易自然,不挢揉造作,不刻意雕琢,不杂乱无章,要有条理地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针对当时专重声色对偶、已成为达意栓格的骄体文的偏颇而言的。他希望人们从这一束缚中摆脱出来。韩愈还进一步认为:
 
气,水也,官,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狄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答李翊书]]》
 
他把文章的气势与语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要求以充沛的气势来驾驭语言,用词行文要随气势的变化而自然浑成,语言声调、音节均要自然,不受对偶声律的束缚,从而做到文从字顺。同时韩愈也要求语言表达的清断,反对乱杂无章。他曾在
《[[送孟东野序]]》中批评魏晋以下的文学“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当时古文家曾讨论文章的难易问题。当时有二种意见:主张宜易的人,认为用字,文意都应浅近易晓。主张宜难的人则认为宜用僻字难字,文意也宜艰深。
 
当有人征求[[韩愈]]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时,韩答日:“无难易,惟其是耳”。这里的“是”就是正确、恰当的意思.韩愈认为不应片面地追求“难”或“易”,而应该以正确、恰切为堆则,包括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都要恰到好处。
 
清代[[刘熙载]]说:“昌黎论文日:‘惟其是尔’,余谓‘是’字注脚有二:曰正、日真气今人曹冕理解为达意精确。他说:“修辞学之目的,在辞能达意,则用字亦同此指归。韩退之《[[答刘正夫书]]》云:‘文无易难,惟其是耳’。……用字求精确,即‘惟其是’……之谓”。其实,“惟其是耳”与“文从字顺各识职”彼此相通。
 
总的精神是要求恰切地达意,适应思想感情、内容表达的需要。这实际上已涉及到适应题旨的问题,因而具有普遍实用的意义。所以[[曹冕]]认为“天下之凡名为文者,所莫能外也”。清代[[钱谦益]]在《[[徐元叹诗序]]》中也称赞说:“文从字顺,永官之则也”。
==参考文献==
129,5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