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粒子

增加 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反粒子'''是相对于正常粒子而言的,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都与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比如[[电荷]]、重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内部相加性量子数都为0,这样的粒子叫做纯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0介子等。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是[[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中微子、反介子、反超子等粒子的统称,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在[[原子核]]以下层次的物质的单独形态以及[[轻子]]和[[光子]],统称粒子。在[[历史]]上,有些粒子曾被称为[[基本粒子]]。
所有的粒子,都有与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相同,但电荷、 [[ 重子数 ]] [[ 轻子数 ]] 、奇异数等量子数异号的粒子存在,称为该种粒子的反粒子。除了某些中性玻色子外,[[粒子]]与反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一切粒子均有其相应的反粒子,如电子e-的反粒子是正电子e+,质子p的反粒子是反质子, [[ 子n 子]]n 的反粒子是反中子,1959年 [[ 王淦昌 ]] 领导的小组发现的反西格码负超子是Σ-的反粒子。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如[[γ光子]]、π0介子和η介子。一些中性玻色子如光子、π0介子等,其反粒子就是它们自己。
==发现过程==
反粒子最早是1928年P.A.M.[[狄拉克理论]]上预言正电子而提出的,1932年被C.D.安德森实验发现而证实;1956年 [[ 美国 ]] 物理学家张伯伦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他用[[玻璃管]]中的被 [[ 粒子加速器 ]] 加速过的高能粒子对相撞,发现在突然间成对出现了几道轨迹,又在短[[时间]]内相撞而互相湮灭,这是人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反粒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 [[ 空穴理论 ]] [[ 玻色子 ]] 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 [[ 量子场论 ]] ,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复共轭激发态。
正反粒子是从场论的观点来认识的,场的激发态表现为粒子,与之对应,场的复共轭激发态表现为反粒子。当γ光子的能量大于某种粒子静能的两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产生正反粒子对;反之,正反粒子相遇可湮灭并产生两个光子或 3 个光子,遵从[[ 质量-能量守恒]] 和[[动量守恒]]。
每一种粒子都有一个和它的质量、寿命、自旋严格相等,而电荷却正好相反的反粒子存在,这是狄拉克在他的正电子预言中提出来的。狄拉克方程预言了一种新的电子——正电子,从而开创了反原子、反物质、反世界的研究。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正电子,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反粒子。
128,1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