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3
次編輯
變更
罗志田
,创建页面,内容为“罗志田(1952年~至今),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志田(1952年~至今),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52年生,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后曾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过一年。1987年留学美国。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论文获历史系研究生最佳论文奖。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1994年至2003年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杰出教授,2003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罗志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2年
职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等
性别
男
目录
1学历
2任职简历
3专著
4合著
5主编
6论文
折叠编辑本段学历
1978-1981,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获文学士
1987-1989,新墨西哥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科硕士
1989-1993,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科硕士、哲学博士
折叠编辑本段任职简历
1982-1994,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
1994-2003,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3至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2年6-7月,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6年7-10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8年12月8-1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Isaac M. Meyer Fellow
折叠编辑本段专著
1、《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修订版《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6月,326页;修订版《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2、《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3、《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
7、《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
8、《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9、《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0、《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1、《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2、《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9月;简体字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折叠编辑本段合著
1、《东风与西风》(与葛小佳合著),三联书店,1998年12月;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折叠编辑本段主编
1、《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折叠编辑本段论文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 The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2(May 1993);
《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年7月),页7-49;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新史学》(台北)5卷1期(1994年3月),页87-129;
"The Chinese Rediscove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Jinan Incident 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Vol.3,No. 4(Winter 1994);
《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国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5期;
《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2期;
《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3期;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1996年9月);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学人》第11辑(1997年6月);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6期;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清华学报》(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页137-60;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历史研究》1997年6期;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汉学研究》(台北)15卷2期(1997年12月);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4期;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5期;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观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3期;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4期;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4期;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60、61辑(1999年12月、2000年3月);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4期;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1期,页181-192;
《从无用的"中学"到开放的"国学":清季国粹学派关于学术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5辑(2001年5月);
《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中国学术》2001年2期;
《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3期;
《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开放时代》2001年3月号;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温故知新:清季包容欧化的国粹观》,《中华文史论丛》第66辑(2001年9月);
《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6期;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年1期;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1期;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近代史研究》2002年2期;
《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汉学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
《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
《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台大历史学报》29期(2002年6月);
《学术与国家:北伐前后"国学"的学科定位与认同危机》,收入《国史浮海开新路--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7月;
《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1-3)》,《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5、6期,2003年2期;
《文学的失语:"新红学"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0辑(2002年12月);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1期;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
《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5月);
《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4期;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4期;
《"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期;
《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历史研究》2004年2期;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期;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
"Imperialism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2005;
《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1期;
《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2期;
《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3期;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4期;
《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5期;
《李锦纶使美与中美双方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期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期;
《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4期;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5期;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5期;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期;
《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
《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新史学》18卷4期(2007年12月);
"From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o "the World": Changes i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May 2008;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期;
《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历史研究》2008年4期;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4期;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
《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2期;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5期;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再论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文化与历史的追寻: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
《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文艺研究》2010年2期;
《通史致用:简析近代史学地位的一度上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2期;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3期;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5期;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10月);
《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2期;
《迷途知返说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3期;
《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8期;
《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迫不及待的赶超心态》,《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34期;
《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结束致辞》,《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近代学者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炎黄纵横》2011年第4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罗志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2年
职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等
性别
男
目录
1学历
2任职简历
3专著
4合著
5主编
6论文
折叠编辑本段学历
1978-1981,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获文学士
1987-1989,新墨西哥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科硕士
1989-1993,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科硕士、哲学博士
折叠编辑本段任职简历
1982-1994,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
1994-2003,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3至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2年6-7月,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6年7-10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8年12月8-1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Isaac M. Meyer Fellow
折叠编辑本段专著
1、《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修订版《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6月,326页;修订版《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2、《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3、《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
7、《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
8、《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9、《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0、《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1、《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2、《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9月;简体字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折叠编辑本段合著
1、《东风与西风》(与葛小佳合著),三联书店,1998年12月;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折叠编辑本段主编
1、《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折叠编辑本段论文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 The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2(May 1993);
《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年7月),页7-49;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新史学》(台北)5卷1期(1994年3月),页87-129;
"The Chinese Rediscove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Jinan Incident 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Vol.3,No. 4(Winter 1994);
《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国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5期;
《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2期;
《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3期;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1996年9月);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学人》第11辑(1997年6月);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6期;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清华学报》(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页137-60;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历史研究》1997年6期;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汉学研究》(台北)15卷2期(1997年12月);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4期;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5期;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观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3期;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4期;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4期;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60、61辑(1999年12月、2000年3月);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4期;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1期,页181-192;
《从无用的"中学"到开放的"国学":清季国粹学派关于学术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5辑(2001年5月);
《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中国学术》2001年2期;
《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3期;
《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开放时代》2001年3月号;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温故知新:清季包容欧化的国粹观》,《中华文史论丛》第66辑(2001年9月);
《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6期;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年1期;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1期;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近代史研究》2002年2期;
《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汉学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
《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
《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台大历史学报》29期(2002年6月);
《学术与国家:北伐前后"国学"的学科定位与认同危机》,收入《国史浮海开新路--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7月;
《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1-3)》,《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5、6期,2003年2期;
《文学的失语:"新红学"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0辑(2002年12月);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1期;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
《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5月);
《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4期;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4期;
《"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期;
《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历史研究》2004年2期;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期;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
"Imperialism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2005;
《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1期;
《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2期;
《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3期;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4期;
《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5期;
《李锦纶使美与中美双方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期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期;
《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4期;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5期;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5期;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期;
《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
《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新史学》18卷4期(2007年12月);
"From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o "the World": Changes i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May 2008;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期;
《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历史研究》2008年4期;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4期;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
《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2期;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5期;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再论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文化与历史的追寻: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
《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文艺研究》2010年2期;
《通史致用:简析近代史学地位的一度上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2期;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3期;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5期;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10月);
《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2期;
《迷途知返说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3期;
《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8期;
《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迫不及待的赶超心态》,《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34期;
《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结束致辞》,《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近代学者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炎黄纵横》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