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摶秋

增加 3,382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藝人 |姓名 = 林摶秋 |類型 = 導演 |圖片 =<!--建議使用自由版權圖像--> |圖片尺寸 = |圖片簡介 = |本名 = |外文名 = |外文 = |羅馬…”
{藝人
|姓名 = 林摶秋
|類型 = 導演
|圖片 =<!--建議使用自由版權圖像-->
|圖片尺寸 =
|圖片簡介 =
|本名 =
|外文名 =
|外文 =
|羅馬拼音 = Lin Tuan-Chiu
|英文名 =
|暱稱 = 阿伯
|其他藝名 = 林博秋、林翼雲、林傳智
|國籍 = {{ROC}}
|民族 =
|籍貫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20|10|6}}
|出生地點 = {{TWN-JPN}}[[新竹州]][[桃園街]]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98|4|4|1920|10|6}}
|逝世地點 = {{TWN}}[[台北]]
|職業 = 電影製片家、導演、劇作家
|語言 = 台語
|教育程度 = {{JPN}}[[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宗教信仰 =
|配偶 = {{marriage|邱寶月|1940|1998}}
|兒女 = 長女<br>次子:林嘉義
|父母 = 父:林添富
|音樂類型 =
|演奏樂器 =
|出道地點 = {{JPN}}
|出道作 = 《奧山社》
|出道日期 = 1942年
|代表作 =
|活躍年代 =
|唱片公司 =
|經紀公司 =
|網站 =
|相關團體 = [[玉峰影業公司]]
|獎項 =
|IMDb =
|電影 = 《阿三哥出馬》、<br>《嘆煙花》、《錯戀》、<br>《五月十三傷心夜》、<br>《六個嫌疑犯》
|舞台劇 = 《閹雞》、《高砂館》
|書籍 =
}}

'''林摶秋'''({{bd|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CatIdx=L林}}),[[台灣]][[桃園區]]人,[[劇作家]]、[[電影製片家]]及[[電影導演]]。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曾為[[日本]]籍[[教師]]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原名,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

== 生平 ==
林摶秋之父林添富經營[[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負責台北地區8個礦場的運輸行銷事務,家境富裕。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私下也嘗試劇本創作。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在1942年間並且一度在[[東寶影業]]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

1943年初返台後,指導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公演《[[阿里山 (舞台劇)|阿里山]]》,隨後發表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4月間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劇,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是台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

1946年林摶秋成立[[人劇座]],上演《醫德》與《[[罪]]》。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此揮別劇壇,返鄉務礦。

1957年間[[台語電影]]攝製風氣初興,林摶秋於是籌組[[玉峰影業公司]],並於[[鶯歌區|鶯歌]]山區興建湖山製片廠,拍攝台語電影,不過電影創作卻因當時電影檢查制度,而有很大的限制。不久,玉峰影業就在台語電影整體的景氣下滑以及電視出現,而結束營運。林摶秋的電影代表作品有《[[阿三哥出馬]]》、《[[錯戀]]》等。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