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郡望

增加 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郡望.jpg|350px|缩略图|右|<big>陇西李氏郡望</big>[http://appcdn.cehuashen.com/htimage/201814/3b472a91-724b-4b5c-a492-56b87e4b733c.jpg?Expires=4676263997&OSSAccessKeyId=r2aV9r83JGUX1u7F&Signature=TXsZsZBI5kP6vmPVBiBFgzsCoo4%3D 原图链接][http://www.zhonghuaren.com/index/detail/catid/8/artid/e9234201-3c78-4987-933f-40ffbed1b28a/userid/ 来自 中华人 的图片]]]
''' 郡望 ''' ,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 [[ 行政区划 ]] 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 [[ 名门望族 ]] 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六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 [[ 贵族 ]] 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 [[ 家族 ]] ,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刘知几记载姓袁的就自称陈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称京兆杜氏,姓刘的都自称是彭城刘氏,姓魏的都说是钜鹿魏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 中央研究院 ]] 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毛汉光指出, [[ 士族 ]] 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历史==
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 [[ 世说新语 ]] 》)。《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郑氏(今河南省郑州一带),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 新唐书 ]] ·柳冲传》所载的柳芳《氏族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门第阀阅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 [[ 尚书 ]] 、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 [[ 散骑常侍 ]] 、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现状==
113,1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