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节日

增加 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东亚的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圣诞节]]、复活节、佛诞等。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各国的国庆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
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如 [[元宵节| 上元节 ]] 、上巳节、[[七夕节|七夕]]等于两岸四地皆非假期,而华人三大节日则都是假日。
==节日来源==
===历法节气===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 [[ 农业 ]] 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 [[ 黄帝 ]] 、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 [[ 甲骨文 ]] 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 [[ 立春 ]] 、夏至、 [[ 立秋 ]] 、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风俗与礼俗相结合===
讲究 [[ 礼仪 ]] ,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 [[ 祖先 ]] ,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 [[ 寒食 ]] 、清明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 [[ 礼俗 ]] ,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轨道。
===民族性与地区性===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 [[ 端午 节|端午]] 、中秋等。此外,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 [[ 锡伯族 ]] 的“西迁节”,彝族、白族、 [[ 纳西族 ]] [[ 布朗族 ]] 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 [[ 炎黄子孙 ]]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247,6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