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大環內酯
,無編輯摘要
通常所說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指鏈黴菌產生的廣譜抗生素,具有基本的內酯環結構,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效,尤其對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螺旋體和立克次體有較強的作用。按其內酯結構母核上含碳數目不同,可分為14元、15元和16元環大環內酯抗生素。
==研發歷史==
最初使用的大環內酯的是紅黴素,是美國禮來公司的研究隊在菲律賓怡朗的土壤中,從紅黴素鏈黴菌中抽取出來。並於1952年,在美國首次以「月桂醯(Ilosone®)」的商標出售。
[[File:大環內酯-0.jpg|230px|thumb|有框|右|[https://kknews.cc/health/qo3lzzy.html 臨床用藥經驗:如何合理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讓你明白用藥]]]
第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第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於20世紀50-70年代相繼問世,包括紅黴素(1952年)、竹桃黴素(oleandomycin, 1960年)、泰樂黴素(tylosin, 1961年)、馬立黴素(maridomycin, 1971年)。紅黴素對胃酸不穩定,胃腸道不良反應較明顯。
第二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主要於20世紀80年代上市,主要有克拉黴素(1986年)、阿奇黴素(1986年)、羅紅黴素(1986年)、羅他黴素(1988年)、地紅黴素 (1988年),主要是藥動學性質得到改善,對耐藥菌的抗菌活性仍較弱,不能完全滿足臨床的新要求。
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環內酯類抗生素——酮內酯類抗生素(ketolides)、泰利黴素(telithromycin, HMR-3647)2001年,因與細菌核蛋白體亞基的結合位點有所改變, 故能部分克服細菌的耐藥性,不僅對原大環內酯類抗生 素敏感菌有效,且還對部分多重耐藥菌有活性<ref>[https://kknews.cc/health/2qmbn29.html 為什麼大環內酯類藥物依然很火?]每日頭條</ref>。
==藥理==
===阻止細菌蛋白質合成===
===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File:酮基+泰利霉素:第一个上市的酮内酯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jpg|320px290px|thumb|有框|[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199446/ 圖片來源:酮基+泰利黴素:第一個上市的酮內酯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泰利黴素====
新上市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泰利黴素。泰利黴素(telithromycin)是首個上市的酮內酯類藥物,該藥由原安萬特(Aventis)公司開發,並於2001年首次以Ketek為商品名上市,對β-內醯胺酶、大環內酯耐藥菌和潛在的誘導耐藥菌株均有活性。但因其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肝毒性等),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取消了原批准的3個適應證中的2個(急性細菌性竇炎和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僅保留了輕、中度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pneumonia,CAP)這一適應症。
==副作用==
==抗藥性==
對 巨 大 環內酯的抗藥性基本是從細菌的核糖體23S次體的後轉錄甲基化中形成。這樣得來的抗藥性可以是由質粒作為媒介或是染色體的,亦即是突變,可以形成對巨環內酯、林可胺及鏈陽菌素的抗藥性。其他兩種較少出現的抗藥性包括分泌令藥物鈍化的酶(如酯酶或激酶)及分泌活性的三磷酸腺苷敏感流出蛋白質,將藥物運離細胞 。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危害第一的就是產生耐藥性。抗生素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也起到了篩選耐葯細菌的作用。部分基因突變的細菌,能夠存活下來並繼續繁殖,久之,耐葯細菌就會越來越多,造成抗生素失去治療效果。再更換其他種類的抗生素,繼續重複上述過程,最終導致無葯可治 。
==其他問題==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