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不得要领

增加 6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T0151ec9db527764231Bdyl.jpg|缩略图|400px|[httphttps://p9 image.baidu.com/search/redirect?tn=redirect&word=j&juid=F19BC5&sign=ckwikgikwz&url=http%3A%2F%2Fbaike.m.sogou.com%2Fbaike%2FlemmaInfo.jsp%3Fg_ut%3D3%26lid%3D799986%26fredirect%3D1&bakfurl1=http%3A%2F%2Fwww.qqzhi.com%2Ftag%2F娴峰拰澶╄繛鍦ㄤ竴璧风殑鎴愯%2F&bakfurl2=http%3A%2F%2Fwww.uuwtq.com%2Fuhysmwg%2F&objurl=https%3A%2F%2Ftimgsa.baidu.com%2Ftimg%3Fimage%26quality%3D80%26size%3Db9999_10000%26sec%3D1584544643757%26di%3D172585bdd7ee0cb478f2097a4c553cbb%26imgtype%3D0%26src%3Dhttp%253A%252F%252Fpic.baike.soso.com%252Fp%252F20120221%252Fbkp-20120221193717-813267343.jpg 原圖鏈接][http://sh www.uuwtq.com/uhysmwg/ 图片 自光发娱乐]]] ''' 不得要领 ''' ,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dé yào lǐng,意思是抓不住要领或关键。出自《史记·大宛列传》。 == 成语出处 编辑==
《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宋·[[范镇]][[《东斋记事》]]第二卷:“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  《汉书.卷六一.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唐.[[颜师古]].注:「要,衣要也。领,衣领也。凡持衣者则执要与领。言骞不能得月氏意趣,无以持归于汉,故以要领为喻。」 清.[[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鹿门八家之选,其旨大略本之荆川、道思,然其圈点勾抹多不得要领。」 == 成语用法 编辑==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抓不住要点。
  宋·范镇《东斋记事》第二卷 “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 写文章要简明扼要,中心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使人不得要领。 我又无拳无勇,真没办法,在手头的只有笔墨,能写这封信一类的~的东西而已。 ◎鲁迅《两地书》 《汉书.卷六一.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唐.颜师古.注:「要,衣要也。领,衣领也。凡持衣者则执要与领。言骞不能得月氏意趣,无以持归于汉,故以要领为喻。」清.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鹿门八家之选,其旨大略本之荆川、道思,然其圈点勾抹多不得要领。」 [2] == 成语辨析 编辑==【近义词】 [[ 茫然不解 ]] [[ 雾里看花 ]] [[ 不知所为]] 【反义词】 [[ 一目了然 ]] [[ 了如指掌 ]] [[ 提纲挈领]] == 成语典故 编辑==西汉后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汉景帝 [[ 刘启 ]] 死了以后,第二年春天,皇太子 [[ 刘彻 ]] 当了皇帝,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 [[ 汉武帝 ]] 。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
[[ 匈奴部落 ]] 住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汉武帝时,中国北方屡遭他们的欺凌和侵扰。经过几年的扩张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   当时在 [[ 河西走廊 ]] —— [[ 敦煌 ]] 一带,曾经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叫做月氏。后来,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这个国家,残酷地杀害了月氏国王,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   月氏人想攻打匈奴报仇,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 汉武帝 ]] 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想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 当时,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   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汉武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下一道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招贤榜一贴出,应征者寥寥无几。不过,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看到招贤榜后,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表示愿意与联系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 [[ 张骞 ]] 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当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没有胆怯,他们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张骞一行经过匈奴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这一扣便是十一年。张骞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儿女。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的任务。后来,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张骞和甘父逃出后,历经艰险,经过几十天的奔波,进入大宛国境地。
 大宛国早就听说西汉王朝地大物博,繁荣昌盛,想和汉王朝建立联系。看到张骞到来,真是喜出望外,就以优礼相待,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   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了张骞的话。休息了几天以后,大宛国王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新王带领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占领了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了。 等张骞来了以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竟不大感兴趣,外交商谈也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无奈之下,张骞他们起程回国了。在经过匈奴的土地时,张骞再次被扣留,一年后,赶上匈奴国内大乱,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再次拜见汉武帝时,距张骞奉命出行已经过去了12年。 
张骞的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使处在匈奴铁蹄下的西域各国都知道了强大的汉朝并没有忘记他们,这对于当时和以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后来,人们从月氏国对张骞夹击匈奴不感兴趣,说话不把握要点,引申出“不得要领”这句成语。
<ref>[http://www.hydcd.com/cy/gushi/0069bd.htm 不得要领的故事_不得要领的典故 - 成语故事],汉辞网</ref>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