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晋察冀边区

增加 21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晋察冀边区 ''' 是在 [[ 中国 ]][[ 抗日战争 ]] 期间在 [[ 山西 ]] (晋)、 [[ 察哈尔 ]] [[ 河北 ]] (冀)接壤的地区建立的一个以 [[ 中国共产党 ]] 为主导的 [[ 政权 ]] 。至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期间,演变为晋察冀 [[ 解放区 ]]
==建立==
1937年7月7日 [[ 七七事变 ]] 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在 [[ 西安事变 ]] 之后被改编为 [[ 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 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同年9月从其根据地陕北东渡 [[ 黄河 ]] ,开入山西、河北交界的 [[ 五台山 ]] 地区。9月25日, [[ 八路军 ]] 主力 [[ 一一五师 ]] 取得 [[ 平型关 大捷|平型关]] [[ 阳明堡大捷 ]] 。之后10月,八路军总司令部离开五台山,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的 [[ 聂荣臻 ]] 奉命留下建立根据地,展开游击战。其麾下有 [[ 杨成武 ]] 的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连长蔡顺礼、刘云彪),另有两个连及一批军政干部,约二千人。11月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 [[ 参谋长 ]] ,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他们迅速占领了冀西北、察南、晋东北多个县城。
同时,原 [[ 东北军 ]] 的国民革命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趁国军南撤脱离五十三军,建立冀中根据地。
==发展==
晋察冀边区地处 [[ 同蒲线 ]] 以东, [[ 正太线 ]] [[ 石德线 ]] 以北, [[ 张家口 ]] [[ 多伦 县|多伦]] 、宁城、 [[ 锦州 ]] 一线以南,东临 [[ 渤海 ]] 。行政上划分(1942年时)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总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万。 [[ 政府 ]] 常驻阜平县及其周边地区,抗战胜利后转到张家口。
边区成立后,1938年2月为了配合国军正面作战,对平汉路等交通干线实施破袭战。同年秋粉碎了日军五万人的25路大“扫荡”。1939年11月在反“扫荡”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是抗战中第一个击毙的日军中将。1940年,聂荣臻指挥晋察冀边区46个团参加 [[ 百团大战 ]]
[[ 白求恩 ]] [[ 中国 ]] 的主要 [[ 间1938 间]]1938 年到1939年就是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也牺牲在那里。
1941年到1942年,日伪军队对晋察冀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修筑大量道路、封锁沟、据点。晋察冀边区则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作战。晋察冀边区的生产条件落后,又有日伪威胁,发展生产不易。边区政府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建立互助组织、 [[ 民主选举 ]] 等手段得以在艰苦战争环境下发展生产。1943年最后一次“扫荡”之后,日军无力再进行大规模扫荡。
1945年大反攻作战中晋察冀军队包围 [[北京| 北平 ]] [[ 天津 ]] ,占领张家口、 [[ 承德 ]] [[ 山海关 ]] 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参考文献==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