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礼部

增加 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礼部.jpg|350px|缩略图|右|<big>礼部</big>[http://res.cihai123.com/ciimg/1966/39/61/1066134.jpg 原图链接][http://www.cihai123.com/cidian/1066134.html 来自 慈海之家 的图片]]]
''' 礼部 ''' 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职责==
礼部掌 [[ 典礼 ]] 事务与 [[ 学校 ]] [[ 科举 ]] 之事<ref>[http://daguangming.blog.sohu.com/51386907.html 三、掌管礼仪祭祀及学校科举的机构——礼部及有关机关],搜狐博客,2005-10-22</ref>。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 [[ 皇帝 ]] 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 [[ 教育 ]] 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历史==
[[ 南北朝 ]] 北周时开始设立,在《 [[ 周礼 ]] 》中相当于春官,其长官 [[ 礼部尚书 ]] ,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208.aspx 春官宗伯·大宗伯],古诗文网</ref>。
隋唐时已有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其后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检查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和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宴席)廪饩( [[ 粮食 ]] )牲牢( [[ 牲畜 ]] )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 [[ 翻译 ]] 等事。
[[ 光绪 ]]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 [[ 太常寺 ]] 、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年),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政府专管 [[ 朝廷 ]] 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其他国家==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礼部,其首长为礼部尚书;至 [[ 朝鲜王朝 ]] 时期,礼部改称礼曹,首长改称礼曹判书。 [[ 越南 ]] 古代亦设有礼部的机构。
===朝鲜===
朝鲜王朝时期,礼曹的本曹设置官员九名,分别为判书一名( [[ 正二品 ]] )、参判一名(从二品)、参议一名( [[ 正三品 ]] )、正郎三名(正五品)、铨郎三名(正六品)。礼曹之下设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个机构。
===日本===
受中国 [[唐朝| 唐代 ]] 文化影响, [[ 日本 ]] 古代相应采取了二官八省制,设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礼以及佛寺、 [[ 雅乐 ]] 、外交事务。其后相沿至近代。
现代宫内厅中的“式部职”,职能与治部省、礼部相似,但名称沿袭自式部省。
249,2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