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130
次編輯
變更
君子
,無編輯摘要
'''君子''',在 [[ 中国 ]][[ 周朝 ]] 之前,为贵族之统称。后来于春秋之封建社会则变成士大夫之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 [[ 儒家 ]] 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的很多标准,是论语所定义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
==基本含义==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 易经 ]] 》《 [[ 诗经 ]] 》《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其后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君子一词具有德性上的意义。“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此似为君子一词在德性上最具体的意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然,仁祇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所宜具有其德性之总纲,在其他方面,仍非无所述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君子论==
===索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 孔子 ]] 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 [[ 圣人 ]] ”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 [[ 论语 ]] 》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 [[ 中庸 ]] 。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 社会秩序 ]] 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 道家 ]] 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 [[ 道理 ]] ,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 。 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 。 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 。 君子所言, , 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 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 [[ 正义 ]] ,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 ? 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 ? 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 。 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 [[ 八正道 ]] 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