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祠,又称祠堂,是一种基于东亚文化圈传统民间信仰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贤、烈士,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朝鲜半岛的祠自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在高丽时代逐渐普及开来,在朝鲜时代达到繁盛,但现今较为少见。
'''祠''',又称祠堂,是一种基于[[东亚文化圈]]传统民间[[信仰]]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贤、烈士,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朝鲜半岛]]的祠自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在高丽时代逐渐普及开来,在朝鲜时代达到繁盛,但现今较为少见。 祠往往是社会公众为共同 [[ 祭祀 ]] 和供奉广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时,滕县百姓为纪念在当地为官清廉而即将去京城赴任的赵邦清,为他修建了生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
供奉祖先的宗祠,现在一般通称祠堂。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 [[ 教育 ]] 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 [[ 学校 ]] ,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 [[ 质量 ]] 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 [[ 匾额 ]] ,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 [[ 皇帝 ]] 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 [[ 旗杆石 ]] ,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太原晋祠==
[[ 晋祠 ]] ,是为奉祀第一代晋王 [[周夷王| 姬燮 ]] 之父 [[ 唐叔虞 ]] 而建,原名“叔虞祠”。尽管两异其地,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她是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齐 [[ 文宣帝 ]] 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 —600 ~600 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 唐太宗 ]] 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 [[ 太平兴国 ]] 年间(公元976 —983 ~983 年),在晋祠大兴土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东汉石祠==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 [[ 长清县 ]] 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公布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251,3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