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志书院

增加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明志书院于泰山==
[[ 乾隆 ]] 十一年(1746年),由于新庄平原地区已为“淡北巨镇”,移民经济无虞后,便鼓励子弟参与[[科举]],晋为士绅。惟富裕的新庄因距厅治竹堑太远,“地处极北,烟火虽繁,人文未振”,八里坌巡检虞文桂于新庄街尾设义学一所,不久后八里坌巡检移驻新庄,义学被征用为衙门,因此废止,长达十七年,士子须远赴彰化县就学,故许多士子中辍学业。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二十四日, [[ 贡生 ]] 、垦户胡焯猷捐地,恢复义学,将自己位于新庄山脚(今日泰山区)的“竹围、房屋、鱼池等项充作义学,又年收租六百余石,永作膳脩膏火之资”,其义举感动了另一位大垦户监生郭宗碬,郭也捐了大量金钱予“义塾”。彰化知县兼署淡水同知胡邦翰收到胡焯猷的呈文后,随即勘查、确认佃农,并详禀此事。八月,闽浙总督杨廷璋核准,次年四月,杨廷璋又听淡水同知夏瑚,义学改名为“明志书院”,并为书院撰写“兴直保新建明志书院碑”。“明志”二字,正取诸葛[[孔明]]的家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有“爰标明志之名,冀成致远之器”之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官吏在淡水厅厅治竹堑城(今新竹市),明志书院正统改设新竹市。
2003年6月24日,泰山明志书院因为年久腐朽加上连日大雨,书院梁柱不堪负荷,全部倒塌,同年11月发起重修,历经一年完工。
2005年9月26日,泰山明志书院安座,9月28日启用典礼,为北台湾 [[ 教育 ]] 留下珍贵的史迹。
==明志书院于新竹==
249,893
次編輯